搜狐冷漠回复态度惹不满!作者维权后不再将其列入原创矩阵
原本并未计划撰写此文,可恨搜狐的冷淡回应实在让人愤慨!原本计划在维权成功后,将搜狐账号纳入我的原创内容体系,但现在看来,这似乎并无必要。关于此事的始末,我将为您逐一讲述。
2020年5月23日的清晨,我浏览微信朋友圈时,无意中翻看了自己的文章。不料,手指不慎滑过,选中了文章中的一部分文字,紧接着又误触了搜索标签,屏幕上随即跳出了以下搜索结果,如图所示。
我的微信公众号的链接排在首位,紧接着是手机搜狐网的入口,令人惊讶的是,它们的标题内容竟然完全相同。出于好奇,我点击进去查看,没想到竟然大感意外!
这怎么会存在一个名字、图标和内容都完全相同的搜狐账号呢?难道我未曾申请并管理过这个账号吗?!
我浏览了该账号的首页,发现最早被窃取的文章发布于2019年9月3日。从那时起,我的51篇原创作品遭到了盗用,累计阅读量达到了2.8万次。尽管这个数字与我微信公众号的整体阅读量相比微不足道,但许多作家都曾遭遇过类似情况,作品被盗版的现象并不罕见。
但是!
以与我公众号相同的标识和形象触犯法律,这已不仅仅是著作权被侵犯的问题,还牵涉到个人名誉权的损害;若涉及企业,则更是商标权的侵犯。查阅网络上的商标侵权案例,性质一目了然;只需稍作搜索,性质便清晰可见。
细细琢磨,不禁感到惊悚——试想,若是你用与自己相同的名字发布不当内容,那将带来多么棘手的后果啊?
起初我对此并无头绪,便上网查找,发现类似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未能发现人工在线客服服务,于是依据网络上的相似解决方案,我提交了问题反馈,并且发送了电子邮件。
2020年5月23日下午收到回复:
未表达歉意之意,反而以“谢谢”回应,且未提及若我注册相同昵称、使用相同头像和信息是否会受到影响,这显得极不负责任。仿佛是偷不到鸡蛋,便连鸡也不要了。我无奈之下,只得继续追问。
本来是不想深究的,所以我发朋友圈是这样表述的:
但得到的回复却是这样:
第二条回答得倒是干脆,第一条却说得不清不楚,只好继续追问:
挺不容易的,终于拿到了第一个问题的确切答复。原本是想让他直面问题,给出正式的回答,没想到呢?竟然把球踢给了他们自己的法务部门,这可真是让人有些看不过眼了!
此刻看来,第一条关于在搜狐号上设立书民老王账号的必要性似乎并不显著,心情也变得有些低落。倒是第二条,我们不妨好好琢磨琢磨?
氛围愈发紧张,并非仅仅由于他们的态度,更非走到这一地步的必然,完全是自讨苦吃!清晨醒来,看到那封邮件,我不得不作出如下回应:|
我反复强调:即便不涉及赔偿事宜,他们仍未能向受害者提供一次正式且充满诚意的道歉!我认为已经给予了他们足够的空间,现在就看看他们是否能够自重,自己给自己留点颜面吧!
实际上,赔偿与否并不重要,毕竟两万八的阅读量并不算多,我并不太在意。而且,上网一查,关于搜狐侵权维权的评论也一目了然。我不想与无赖为伍,以下是在百度贴吧看到的一些网友评论:
今日在此明确表态:请提供一份正式且充满诚意的歉意,同时将涉嫌侵权的账号及内容彻底清除,关于此次维权事宜就此结束;至于未来是否入驻,留待日后商议;若仍与我纠缠无谓之事,那就持续下去吧!
我曾在互联网产品策划领域有所涉猎,并且对平台运营也有所了解,无论是规模庞大还是微小的、正规还是非正规的各类平台,我都曾有所接触。对于一些运营技巧和门道,我并非一无所知,比如机器人抓取、爬虫入侵、先释放后自宫等一些下三滥的黑客手段,许多互联网公司都曾有过这样的不光彩历史。然而,如今我们身处的是一个法治社会,同时也是全媒体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对于那些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我想提醒侵权者们,是否真的值得这样做呢?
鉴于过往的职业经验,对于为何会涌现出诸多拥有相同名字、头像以及内容的侵权账号,我提出以下几种推测(这些仅为推测,并非最终结论):
运营人员可能出于平台扩张或个人业绩考量,擅自搜集其他平台上的原创内容,旨在提升KPI指标,毕竟业绩与薪酬挂钩,老板们通常只关注数据表现。需强调的是,我始终坚信这并非官方行为,无人会拿二十余年来精心构建的品牌形象开玩笑!然而,官方在处理问题及解决侵权问题上的态度和做法则是另一回事!
或许由于某些平台对内容创作者的激励机制,导致部分内部员工为了利益驱使,不惜到腾讯平台搜集原创作者的信息和内容,企图从中获利。尽管腾讯在原创保护方面表现可圈可点,这也是我选择在微信公众号首发原创内容的原因之一,然而,腾讯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网络安全技术提升和安全防御加强方面,对机器抓取的防范措施尚显不足。
为什么我认为是被机器抓取呢?这里需要特别指出: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这并非个人所为,很可能是利用爬虫等工具进行抓取。考虑到我发布的原创文章超过51篇,无论是连载作品还是《书友朗读者》2019年的12期内容,都存在不完整性,时间跨度较大,内容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尤为明显的是,连我个人的宣传公告信息以及微信号都被原样复制粘贴,这与个人运营的常规做法和人性不符。这只能是机器抓取所具有的特点,估计是利用一些低俗的网络程序进行的黑客爬虫行为!
此外,用户在寻求腾讯客服帮助时,若发现无法找到在线的人工客服,这也会让他们感到些许不便。
众多企业已采纳AI客服系统,然而这一做法既有优势也存在不足。例如,京东结合AI客服与在线人工客服的模式,便给人以负责任大平台的良好印象。期待未来能有进一步的优化与提升。
二,或许是由网络行业的某些从业者采取的不正当手段所致,个人认证信息很可能是假身份,许多人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何会有此行为?需先排除账号间相互排斥的嫌疑,因腾讯的注册信息和时间点确凿无疑。同时,也无需考虑人工运营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并非公众人物,无需像在微博上那样迅速搜寻出多个赵丽颖的账号,却发现这些账号并非她本人所开设。当然,因伪造明星账号而面临法律诉讼和赔偿的案例也屡见不鲜。综合以上情况,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通过机器自动搬运,大量原创账号被引入平台,以获取相应的计费收益。这种做法不可轻视,单是一个账号的阅读量高达两万八,若按每千次点击一元计算,便有28元收入,一个账号的价值微不足道,但若是一万个账号呢?毕竟这一切都是通过程序来操作的,从事过IT行业的人自然明白其中的门道。
对了,需注意还有另一种情形,当这个账号的粉丝数达到一定规模后,它或许会步入人工运营的阶段。那么,如何从中获利呢?在之前的策划工作中,我常发布企业新闻和推广文章,与线下有合作,声称拥有数千家媒体资源渠道。同时,我们还有线上发布平台,其中线上平台的使用频率较高,毕竟它既经济又方便。在这些平台上,许多内容是通过搜狐自媒体账号发布的。若“书民老王”成功晋升为热门账号却未及时被封,那么发布新书资讯、图书推荐、书法相关软文等便显得十分适宜,因为这类内容在其账号中占据了相当比重。以最经济的搜狐号自媒体为例,一篇文章的费用仅为30元,然而由于数量庞大,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便可得知利润可观。类似地,寄送快递的首重运费为12元,而那些提供9.9元包邮的商家却收获了丰厚的利润,这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结果!毕竟我之前也参与过策划工作,那些形形色色的商业运作模式,各种门道,实际上就如同是一层薄薄的窗户纸,有机会的话,我会和大家一点一点地聊一聊。
今日的写作就此告一段落,整个上午都耗费在了这上面,时间本身也是一种成本,对此感到十分无奈。
不得擅自更改或删除专业术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书法作品《雄起》31*39cm
----------------------------------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关于老王丨
不是做教育出身的策划不是好编导
不精通PPT的设计不是好后期
近期发表:
·连载丨梦叹浮生(壹)
·书友朗读者2020丨第二期《墨菲定律》
·花与诗丨如果我变成一朵花儿
·连载丨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