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将至!博罗县罗阳第八小学装修忙,9月将新增学位啦
随着暑假的临近,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的罗阳第八小学的装修工程愈发繁忙。按照预定安排,这所新建的学校预计在今年九月正式开放使用。届时,这所公立小学将为博罗县城提供额外1080个学位,为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带来新的活力。
博罗县城航拍图。
博罗县近年来在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其城镇化建设速度持续加快。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域、大湾区深处的博罗县,通过实施一系列旨在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民生福祉的城建工程,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逐渐演变成众多人才所向往的宜居之地。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作为全国10个县城建设直接联系点之一的博罗县,正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致力于打造一个经济繁荣、民众富裕、风景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魅力县城,并已吹响了提升城市品质的“魅力之战”号角。
高质量发展拓宽城市想象空间
城市的品质,在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想象空间。
7月1日,博罗县新设立的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迎来了第一位体验者,钟女士在这里顺利完成了驾驶证自助体检。她感慨道:“今后,我们上班族再也不必特地跑去医院,只需来此即可办理驾驶证体检,真是极大地便利了我们。”
博罗县城得以拥有全天候“不打烊”的政务服务,这标志着该县成功打造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功能“模块”。这种服务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智慧城市服务的便捷性和获取的便利性,更为县城的产业集聚提供了坚实的营商环境基础。
城镇化进程中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产业与人口向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汇聚。罗阳、龙溪两镇撤销并设立街道以来,博罗县城的版图已从原先的285.6平方公里拓展至447.4平方公里,标志着“大县城”发展模式的崭新篇章正式开启。正如博罗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所揭示,博罗全县常住人口达到121万,其中由罗阳街道和龙溪街道共同构成的“大县城”人口达到37万,这一比例超过了总人口的30%。
相应地,到了2021年末,罗阳与龙溪两地共拥有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232家,这些企业合计实现了353.3亿元的规模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6.7%,在全县的比重达到了27%。目前,博罗县城已经初步构建起一个以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金属制品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这些产业,在县城规上工业总产值中比重高达60.9%。
然而,以传统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格局,使得博罗县城在区域竞争的新一轮较量中显得相对劣势。罗阳街道的负责人直言,罗阳的产业整体上呈现出规模大但实力不足、缺乏优质产品的特点,占据主导地位的中低端产业收益较低,而生态型、收益较高、产能优秀的高端产业则相对匮乏。
县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在博罗县的未来规划蓝图上,以罗阳、龙溪、园洲、石湾四个镇街为核心的东江沿岸经济带,被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关键集聚区”。自2021年起,博罗县精心推进千亿级园区智能装备产业园的边界优化与调整,构建了起步区、园洲东部区域、龙溪与罗阳阅江区域“一园三区”的发展新架构。
罗阳街道与龙溪街道两地,博罗县借助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和低丘缓坡土地的整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精心打造阅江产业园。该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高端电子信息等产业,致力于提升县城组团产业的基础支撑力量。目前,阅江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正迅速推进;展望未来,罗阳街道义和片区将增设一个产业密集、辐射力强、城市功能齐全、生态环境宜人、产城人和谐融合的新型县城发展示范区。
便捷路网构建新型城镇发展格局
城市的品质,在于便捷交通路网构建的发展格局。
博罗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西接广州、南界东莞,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正在迅速形成。这一优势为博罗的进步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毗邻广州、东莞、深圳的东江沿岸经济带,是博罗产业配套最为齐全、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无论是经济构成还是文化积淀,都鲜明地体现了珠三角的特色。
尽管至今,博罗县城的市政道路普遍显得狭窄,功能尚不完善,通行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公众对快速通行的需求。再者,与市区相连的道路较为单一,这也限制了该区域的经济增长。
交通发展促进了产业繁荣,而产业的兴盛又为城市提供了坚实支撑。近些年,博罗县加大了对交通建设的资金投入,成功建设了东平东江大桥、龙江东江大桥等多座跨越江河的大桥,同时,还建成了江南大道、双龙大道等主要交通干道,并疏通了县城内多段断头路。
目前,在博罗县城通往惠州主城区的途中,一座全长1.082公里的跨江大桥正在加紧施工——该桥北连博中路,南接江南大道,被称为博中东江大桥,规划为双向六车道,一旦建成,将作为连接博罗县城与惠州主城区的关键交通要道。
今年一月份,龙桥东江大桥的改扩建工程已全面完工,此举为博罗县龙溪街道通往东莞市桥头镇新增了一条便捷的快速通道。
博罗县交通运输局的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博罗县城正在推进的交通建设项目共有14项,此外,还有一批待开发的项目储备。这些项目一旦完工,将显著提升博罗县城的内外交通联系。
推动与周边大城市之间交通往来更加顺畅、功能相互补充以及产业协同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博罗县主动融入大湾区和珠三角核心区域,紧密衔接惠州市的“丰”字型交通主干网。从莞高速、武深高速博罗段、江南大道、双龙大道、龙江东江大桥、龙桥东江大桥、金龙大道路面改造等一系列交通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同时,博中东江大桥、阅江大道、滨江西路等建设项目也在加紧推进中,这些举措为博罗县,尤其是县城区域,构建了一条通往大湾区和珠三角核心区的便捷“桥梁”。
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宣告全线开通,博罗县正式步入高铁时代。博罗北站,作为该县内的首个高铁站点,标志着这一重要交通设施的落成。从博罗北站出发,乘坐高铁,仅需大约15分钟便可抵达惠州北站,该站位于惠州主城区;而前往深圳北站,位于深圳市区,全程仅需50分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博罗县城与赣深高铁惠州北站之间的距离更为近便,车程大约为10公里。新增的两座高铁站,显著增强了博罗县城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联系,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其与全国各地的交通便捷性。
不仅如此,广汕铁路在2023年正式投入运营后,博罗县将迅速迈入“一县三站”的高铁新纪元,县城内也将迎来首个高铁站。届时,博罗县城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之间的距离将被缩短至30分钟车程。这一重大跨越,无疑将成为“高铁上的博罗”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举措。
公共服务体系赋予安全感幸福感
城市的品质,在于公共服务体系赋予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近期,博罗市以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为切入点,推进了71个旨在补齐新型城镇化短板、增强城市功能的项目,以此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截至目前,已有14个项目竣工,总投资额达到51亿元,显著提升了县城的建设标准和质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改委还将博罗市的这一创新做法向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依据《博罗县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方案》,至本年度结束,博罗县将着力提升以罗阳、龙溪为核心的县城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托育、社区服务、市政交通、市政管网、老旧小区等基础设施水平,力求在公共服务、环境卫生以及市政公用等领域填补不足。截至目前,博罗已对12个县城的旧小区进行了改造,城市的功能设施也逐步得到了提升和完善。
教育承载着城市未来的梦想。在博罗,持续推动教育品质提升的脚步始终坚定。2022年,该地共有14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正在施工,总投资额高达9.43亿元。这些项目预计将新增319个教学班,提供学位共计12080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县城内的两所公立学校计划在今年9月正式启用,届时将为县城提供额外的3180个义务教育学位。此外,博罗中学、龙溪中学等学校的新改扩建正在进行当中。
博罗县人民医院供图
城市品质的评估,医疗服务的提供能力占据着关键地位。到了2021年的年末,博罗县人民医院以及博罗县中医医院的新院区同时投入使用,此举显著增强了县城的医疗资源多样性。而且,博罗县人民医院通过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建立紧密的医联体合作模式,使得县城的居民能够不出远门,在家门口便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博罗作为我国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单位,同时也是全国10个文明实践“先行试验区”之一,现已成功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县域全面覆盖。此举不仅全面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标志着博罗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博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了县图书馆、县好人馆、县志愿服务培训基地等资源,与县级党群服务中心共同建设,向民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服务设施。该中心正加速打造高品质服务场所,博罗县不断拓展高品质文明实践服务的覆盖面,旨在打造博罗的社会文化生活品牌,进一步增强现代魅力强县的形象。
博罗县的主政者们认为,未来工作的重心在于将这一重大机遇期成功转变为宝贵的黄金发展期。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时,需充分考虑民众的体验和游客的观察角度,全力推动城市的升级改造。既要精心设计并建设好城市的出入口、主要道路和标志性建筑,也要对背街小巷、老旧住宅区和城乡结合部进行整治和提升,从而让城市变得更加精致、品质更高。最终目标是把博罗打造成为一个既舒适又宜人、适合居住、工作和旅游的美丽城市。
【记者】廖钰娴
【摄影】梁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