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直升机撒钱?它等同于货币融资且有何影响?
出自 MBA智库百科()
什么是直升机撒钱
直升机撒钱这一比喻,旨在描绘中央银行向公共及私人领域大量发行货币,以此作为推动经济活动与消费的举措。
直升机撒钱的解释
直升机撒钱是一种用于解决财政赤字的货币融资手段,它涉及中央银行在实施零利率或接近零利率政策的情况下,通过收购国债以及其他中长期债券,来提升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并向市场大规模注入流动性资金。这种干预措施旨在促进消费和贷款活动,同时也被简称为一种间接性的增发货币方式。
直升机撒钱实际上是一种货币投放方式,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都曾实际实行过这种做法,然而并未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旦实施“直升机撒钱”策略,就绝对不会导致通胀问题。
直升机投放货币常与通货膨胀的突发情况相挂钩。在过去的300年间,全球共发生了56起恶性通胀事件,Hanke和Kurs的研究表明,这些恶性通胀均是在极端环境下产生的,如战争、治理不善以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随着时间的流逝,广泛采用的货币融资方式从未导致恶性通胀。
直升机撒钱的事例
90年代初,日本经历了资产泡沫的破裂,导致其经济陷入了漫长的衰退期。尽管到了90年代末,日本央行已经将利率下调至零水平,但经济平均增速仍然出现了大幅下降,同时物价也陷入了通货紧缩的困境。面对传统利率调整手段的局限性,日本银行在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期间率先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QEP)。这一政策从以往对无抵押隔夜拆借利率(Rate in Call)的调控,转变为关注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经常账户中的资金余额(CAB)。日本实行的数量型宽松货币政策以三个核心原则为指导:首先,在存款准备金机制中,通过关注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较高的经常账户余额水平,确保了流动性供应的充足;其次,通过增加对日本政府长期债券的直接购买,确保了流动性供给的顺畅实施;最后,这种流动性供应将持续进行,直到消费者物价指数实现同比的正增长。
因此,日本实施的数量宽松政策主要是通过收购国债,确保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储备金保持在较高水平,进而实现消费者物价指数的稳定增长。在实施数量宽松政策之前,日本央行每月购买政府债券的额度限制在4000亿日元,自2001年以来,央行已连续四次上调该额度,直至每月达到1.2万亿日元。日本银行持有的国债数量自2001年1月的56万亿日元增至2004年3月的100万亿日元,其持有的国债在总余额中的占比从8%增至2003年的11.4%,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占比也从11%增至20%。采用此种为财政赤字提供货币资金支持的方法,央行管理的经常项目存款规模从最初的约5万亿日元增长至超过30万亿日元。
直升机撒钱的评论
直升机撒钱策略与传统财政扩张手段在冲销债务方面并无显著优势,甚至可能带来不利后果。其市场效应尚不明确,且相较于债务注销,央行可用的政策工具更为有限。此外,与直接的财政扩张相比,直升机撒钱带来的经济利益相对较小。
经济增速一旦出现下降,增加需求的最优选择应是借助财政手段,而非货币政策。此时,实施新的财政扩张计划,必须辅以额外量化宽松(QE)等形式的扶持。英国、美国和日本实际上已实施了所谓的“直升机撒钱”政策。然而,对于欧元区而言,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欧元区由多个国家组成,每个国家拥有独立的货币主权,并非单一货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