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年江南贡院:考生作答时,茶杯倾倒惹出何事?
康熙五十年,即1711年的辛卯年,江南贡院内。八月的高温使得数千间考舍中弥漫着蒸腾的热气,空气仿佛变得粘稠,宛如凝固的墨汁。一位来自八旗的考生,端正地坐在狭窄的考舍里,额头上的汗珠密密麻麻,他顾不上擦拭。此时,他正在撰写《四书》题目的文章,已经接近收尾阶段。他深吸一口气,挥毫泼墨,将心中积累已久的华美文字一气呵成,倾注于试卷之上。墨色浓重,字迹清晰,文章气势恢宏,他自己也不禁暗自赞叹。抄写完成后,他谨慎地将试卷平铺在狭小的桌面上,打算再仔细看一遍,确保一切无误。在这稍显平静的瞬间,他无意识地伸出手去拿角落里的粗陶茶杯,想要滋润一下干燥的喉咙。或许是长时间专注后的短暂放松,或许是汗水模糊了视线,他的手肘不慎触碰到了杯口!只听见“哐当”一声清脆的响声,半杯温热的茶水毫无偏差地全部倾洒在了那张刚刚完成书写、墨迹尚新的试卷上!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滞了。考生的脸色瞬间失去了血色,瞳孔因极端的惊恐而急剧扩张。他目睹着茶水迅速蔓延开来,墨迹仿佛被紧紧扼住喉咙一般,开始扭曲、晕染,最终变得模糊不清。精心编织的经文篇章,转瞬间变成了一团团模糊不清的污渍,字迹不成行,句子不成段。数月甚至数年的心血,对功名利禄的渴望,宛如那倾洒的茶水,在眼前迅速消散。“啊——!”一声悲怆而绝望的呼喊从他的喉间爆发,震动了整个巷子。他慌乱地试图挽救,用袖子去擦拭,却只是让污渍蔓延得更加迅速,情况愈发糟糕。在慌乱之际,他目光扫过矮屋的屋檐,发现尚存一线阳光,于是情急之下,他不顾考场的规定,毅然决然地冲出号舍,将那份湿润且墨迹斑驳的试卷平铺在矮屋的瓦面上,期盼着江南八月那炽热的阳光能迅速将其烘干,也许……也许还有一线希望?然而,命运似乎在和他开了一个极为残酷的玩笑。就在试卷刚刚铺展在瓦面上,阳光尚未发挥其烘干作用之时,天空突然被一道巨大的阴影笼罩!一只健壮的鹰隼,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白斑”所吸引,骤然俯冲而下,锐利的爪子如同铁钩般准确地捉住了那飘浮的试卷。“不!把它还给我!”考生眼中充满怒火,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喊,踉跄着向空中冲去。然而,一切都是徒劳。那张试卷在鹰隼的利爪中,宛如断了线的风筝,被带离了矮小的房屋,腾空而起。更令人感到绝望的是,那些在空中盘旋的其他鹰隼亦被惊扰,它们纷纷朝这意外的“猎物”扑去。数只猛禽在半空中围绕着那张试卷,翻飞穿梭,利爪撕扯,尖喙争抢。考生只能无力地坐在地上,目睹着他所有希望与努力的试卷,就像风中飘摇的残蝶,被几只巨大的鹰在空中任意撕裂和粉碎,最终化作了漫天飘散的纸片。经历了深重的悲痛,求生的欲望驱使他奋力站起。他蹒跚地跑向官员所在的大厅,泪流满面,悲切地诉说着这突如其来的不幸,恳求官员能施以特别恩典,补发一份试卷,允许他重新作答。在大厅之中,气氛显得异常沉重。官员及众考官听闻此事,无不感到震惊,彼此交换着惊讶的目光。如此奇异的遭遇,前所未闻。然而,短暂的震惊过后,随之而来的是程序化的冷漠。负责此事的官员在弄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不禁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这事情确实非常诡异,但科举考试自有其规矩。试卷既然已经交到了你的手中,无论是损坏还是丢失,责任都应由考生自己承担。再者,”他停顿了一下,语气中带着几分难以察觉的推脱,“我在查阅典籍时,从未发现过因……因试卷被鹰叼走而额外补给试卷的先例。这应是天意,非人力所能违抗,我实在是爱莫能助。”他话锋一转,带着一丝疑惑,“所谓的天意?”考生身体无力地倒在地上,低声细语,眼中仅存的微光也随之消逝。四周充斥着同情的视线,还有置身事外的冷漠眼神,甚至有人窃窃私语:“旗人向来热爱狩猎,难道这真是因果循环?”这种毫无根据的臆测,如同在鲜血淋漓的心上撒盐。最后,他被他人搀扶着,仿佛失去了灵魂,离开了这座曾充满无限憧憬,如今却只剩下绝望的考场。阅读至此,众人或许会心生疑惑,这难道是胡编乱造的吗?事情怎会如此诡异?确实,在最初接触到这些史料时,我也感到难以置信,然而史书上的记载却是千真万确的。今年正值辛卯年科举,江南考场中诞生了一位新的状元,某旗人于誊写试卷完毕后,不慎将茶杯中的茶水泼洒,导致试卷沾湿。他一时慌乱,急忙将试卷晾晒在矮小的屋檐上。恰逢一只雄鹰振翅飞过,将试卷卷起,仿佛纸鸢在空中翩翩起舞。随后,四五只鹰争相争夺,将试卷撕得粉碎。这位考生悲痛欲绝,向监考官员请求补给,但官员以未曾有此先例为由,拒绝了其请求。旗人热衷于狩猎,因此有了这样的报道,怎能不让人疑惑,他们是如何捕获到这只鹰并将它作为贡品的?——(清)吴友如:《吴友如画报》(下册),1983年,第10页。江南辛卯科举的旗生遭遇的悲惨故事,在明清五百年的科举历史中,并非唯一。查阅史料,发现试卷遭遇离奇的“劫难”案例屡见不鲜,其中甚至包括多次发生的老鹰叼走试卷的事件。康熙辛卯年之前不久,又有一位考生在明远楼下拿到试卷,他兴奋地抚摸着试卷仔细查看,突然一只老鹰从天空中飞来,将试卷夺走。这名考生惊恐万分,急忙向考官钱阁学求救。钱阁学听后,认为是冤家路窄,不仅没有发放试卷,反而下令该考生今后不得再参加科举,以免遭受天谴。钱阁学认为其中必有冤情,否则怎会如此巧妙又奇特,于是下令那名学生今后无需再参加科举考试,以免遭受冥界的惩罚。——(清)吴友如等:《点石斋画报》,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8页
科举考试中意外情况屡见不鲜,形式各异。在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太尉房绾的孙子房珝,身为权贵之后,其名次早已内定,只需参加考试即可。然而,在抄写试卷的过程中,他不幸遭遇了意外——屋顶的泥土突然坠落,正巧砸翻了砚台,导致试卷被污损!尽管主考官对其家世和才学颇为赏识,并且只推荐了他一人,但最终也未能为他争取到重新考试的机会。在明嘉靖时期,会稽地区的才子范春,完成了他的首篇试卷誊写,答题过程十分顺畅,他自认为解元的宝座已在掌握之中。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一阵猛烈的旋风突然刮起,将试卷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最终他只能无奈地放下笔,长叹一声:“命运如此。”带着遗憾离开了考场。到了咸丰戊午年(1858年),另一位考生在交卷的路上,双手紧握试卷,一边走一边阅读,完全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之中。突然一阵风起,试卷被卷起,越飘越高,宛如一条白色的绸带,在空中飘荡。那位考生只能仰望着天空哭泣,显得无能为力。而此时正是交卷的高峰时段,众多考生都目睹了这一幕。康熙辛卯年,即1711年,江南地区举行乡试期间,一位应试者在如厕时,将试卷放入袋中挂在墙上,并交代同考场的人帮忙照看(众所周知,科举考试时,每个考位都设有便桶,根据这一记载,当时还有独立设置的厕所)。当该考生如厕归来,发现帘帐依旧无损,然而试卷却已不翼而飞!考官随即派人进行严密调查,但最终并未找到任何线索。令人费解的是,没过多久,那份试卷竟然从天而降,飘至西文场,落地时已经断裂成两段。考生遂要求更换试卷,但监考官却认为“此事必有神鬼作祟,更换试卷并无裨益”,于是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并下令他离开考场。午后,棠字号内喧哗声大,得知某号丢失试卷,监考官派遣官员进行严格调查。经过全面搜查,却一无所获。询问该号学生,他自称已写完两稿,因如厕之故,将试卷放在袋中,挂在墙上,并用布帘严密封闭,并请邻号帮忙照看。回来时,布帘依旧,试卷袋也还在原处,但里面已经空了。询问邻号学生,其中一人表示不知情,另一人则说,他刚离开不久,就有人似乎试图掀开号帘,告诉他号内的人正在上厕所,那个人便离开了,并未看到有人进入号内。片刻之后,公堂上传来命令:棠字号丢失的试卷,已经从空中飘落至西文场,已经裂成了两半。那名学生请求更换试卷,主考官某公回应道:“此事涉及鬼神,更换试卷并无裨益。”待到门打开,便让人将他扶了出去。重新审视这些关于考场意外的真实记录,我们不仅目睹了天意无常的捉弄,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庞大制度对个人命运的漠视。该制度初衷旨在确保考试程序的“公正性”(如匿名、抄写、封闭考场),然而,却缺少对考生在遭遇不可抗拒之力或意外事件时所需关怀与救助的考虑。试卷一旦落入考生手中或在递交过程中不幸损坏或丢失,不论其原因是多么离奇古怪、过程显得多么无辜,考生个人几乎必须独自承担所有的责任和后果。更让人感到心寒的是,那些关于“鬼神报应”的谬论,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时,那些掌握话语权的考官常常会将责任归咎于考生个人的所谓“冤孽”或“阴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