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单实体店微信:200833335

足球赛事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北单体育资讯 > 北单头条资讯

北单头条资讯

1941年解放日报社论揭露西方远东慕尼黑阴谋,确有其事

发布时间:2025-07-15 14:01 北单头条资讯 作者:
1941年5月18日 《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写的社论《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揭露西方“远东慕尼黑”阴谋。指出:“不让希特勒向西,不让苏联置身事外,又来一个欧洲慕尼黑...

1941年5月18日,《解放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所写的社论《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该社论揭露了西方的“远东慕尼黑”阴谋,指出他们的总方针是不让希特勒向西,不让苏联置身事外,再来一个欧洲慕尼黑,还指出他们要再一次施行远东慕尼黑,利用中日矛盾与苏日矛盾,迫使日本向西向北,以配合其迫使德国向东的西方政策 。对于中国正在发展的抗日战争,很多人估计得过低,却不知道“基本上决定日本动向的正是中国”,5月2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揭破远东慕尼黑新阴谋》的通知,这个通知后来收入了《毛泽东选集》。

现在再看,毛泽东所说的“远东慕尼黑”是确有其事的,这件事的当事方是美国和日本,他们出卖的对象是美国后来的盟友中国,并且他们私自出卖他国利益的规模比《慕尼黑协定》要大得多 。

据当年档案披露:

1941年4月1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接见野村大使,把《日美两国谅解方案》交给野村,该方案由“日美民间有志者”拟定,还事先向罗斯福总统汇报过,赫尔表示“总的来说,美国并不反对” ,赫尔称这个方案可作为野村大使的提案,美国政府准备开始非正式谈判并将其列入议程 。这个方案最终没有形成双方政府确认的文件,不过它事先经过了日美双方高层的大量沟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国在远东的战略考虑。

方案一开始就表明:“日本国政府及美国政府,为了谈判并签订一项旨在恢复两国间传统友好关系的全面协定,现愿承担共同责任” ,双方在以下方面达成了谅解 ,

关于“国际观念和国家观念”,双方发表声明,声明中指出,日、美两国互相承认对方为对等的独立国家,日、美两国互相承认对方为互相毗邻的太平洋强国 。两国政府表示,两国都希望确立持久和平,开辟一个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信任与合作的新时代,在这一事实上,两国的国策是一致的;两国政府抱有坚定决心,要保持以两国固有传统为基础的国家观念和社会秩序,以及作为国家生活基础的道义原则,不容许与此相反的外来思想泛滥。这实际上是日美承认各自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美国承认日本“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精神,且是变相接受,这同时意味着美国变相放弃1922年华盛顿会议确立的有利于欧美的太平洋利益分配原则。

关于“对欧洲战争的态度”,日本声明,对于以轴心同盟为基础的军事义务,只有在该同盟缔约国受到现在尚未参加欧洲战争的国家积极攻击时,才履行此种义务;美国则声明,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态度,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受攻击同盟的约束,即决不援助一方国家而攻击另一方国家。美国政府声明,坚持对战争持厌恶态度,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对欧洲战争的态度,仅取决于保卫本国的福利与安全的考量。在此处,日本将矛头对准苏联,而美国则暗示对当下正处于困境中的英法并无特别的偏好,这实际上是在变相纵容日本继续对英法采取行动,不过前提是要给美国好处 。

最让中国人民无法忍受的是,美国在方案的第三部分,也就是“两国政府对于中国事变的关系”里,通过非法手段出卖中国的主权利益,以此来换取本国的私利,并且还宣布:

美国总统承认一些条件,在日本国政府对此提出保证时,美国总统要依据这些条件,向蒋政权进行和平劝告 。

A. 中国独立。

B. 根据中国和日本签订的协定,日军从中国领土撤退。

C. 不兼并中国领土。

D.不赔偿。

恢复门户开放方针,关于其解释,将来于适当时期由日、美两国协商,关于其适用范围,将来于适当时期也由日、美两国协商。

F. 蒋政权与汪政府合而为一。

G. 日本自行限制对中国领土的大量的或集体的移民。

H. 承认满洲国。

这里,美国所承认的仅仅是中国半独立的地位 。美国借助H款“承认满洲国” ,认可了日本分裂中国的行为以及结果 ;至于日本向中国移民 ,G款只是要求“日本自行限制对中国领土的大量的或集体的移民” ,这实际上是一条废款 :且不说“自行限制”本身就是监守自盗 ,仅仅“大量或集体的移民”的定量就很难统一 。说白了,就是美国通过损害中国的主权利益,从而达成了E款,也就是“恢复门户开放” 。

在谅解方案的第五部分,其主题为“两国间的通商关系和金融合作”,美国以一种变相的方式,对日本因美方终止《日美两国航海通商条约》而产生的问题进行弥补,双方做出了如下表示:

这个谅解方案成立且经两国政府批准后,日、美两国各自需要对方所有物资时,对方要保证确实供应。两国政府还要采取适当措施,来恢复《日美通商条约》有效期间曾存在的正常通商关系。两国政府希望签订新通商条约时,在日、美会谈中对此进行探讨,按照通常惯例予以修订。

美国对日本提供足够的信用贷款,目的是促进两国间的经济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工商业的发展以及日、美的经济合作,进而改善东亚经济状况 。

文件的最后两部分实际上已经撇开了英、法、荷 ,此时 ,日美两国仿佛以太平洋主人的姿态来划分太平洋的势力范围 。对于 “两国在西南太平洋方面的经济活动” ,双方作出了表示 :

鉴于日本保证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不使用武力而是采用和平方式,日本在该地区所需资源的生产方面,能够得到美国方面的合作与支持,比如在石油、橡胶、锡、镍等物资的生产上。日本在该地区所需资源的取得方面,也能够得到美国方面的合作与支持,比如在石油、橡胶、锡、镍等物资的获取上。

惊爆头条内幕_头条头条_头条背后

这份谅解备忘录的第七部分也就是最后部分,是“两国关于太平洋的政治安定的方针”,双方完全抛开欧洲,秘密达成了如下分赃“谅解”:

日本政府不承认欧洲各国将来在东亚接受领土割让,美国政府也不承认欧洲各国将来在东亚接受领土割让,日本政府不承认欧洲各国将来在西南太平洋接受领土割让,美国政府也不承认欧洲各国将来在西南太平洋接受领土割让,日本政府不承认欧洲各国将来对东亚现存国家进行合并,美国政府也不承认欧洲各国将来对东亚现存国家进行合并,日本政府不承认欧洲各国将来对西南太平洋现存国家进行合并,美国政府也不承认欧洲各国将来对西南太平洋现存国家进行合并。

日、美两国政府共同对菲律宾的独立作出保证,在菲律宾未挑衅却受到第三国攻击时,日、美两国应该对救援方法进行考虑。

对日本在美国的移民,应予以友好考虑,对日本在西南太平洋的移民,也应予以友好考虑,要给予日本移民与其他国民同等且无差别的待遇。

方案最后带有“附则”,附则要求,“本谅解事项应作为两国政府间的秘密备忘录”。

尽管这个方案只是草案,但是在赫尔召见野村之前,罗斯福已经听取了德劳特和沃尔什的汇报,汇报内容是他们与日方共同起草的《日美谅解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方案》内容已获得美方相当的认同。这对于亚洲各国而言,这对于中国而言,是欧洲张伯伦“慕尼黑协定”在远东的翻版,尽管尚未公开,其私自出卖他国利益的规模,远比《有田—克莱琪协定》大得多,甚至比《慕尼黑协定》都要大得多。几个月后,德国突然向苏联发起进攻,日本北方战略压力暂时解除,日本野心迅速膨胀,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宣战,这使得美国转向支持英、苏,与苏联一起组成反轴心国阵营。这里,需要提前说明的是,1945年,在即将打败日本人的前夕,出于本国利益考量,美国人再次重蹈覆辙,罗斯福与斯大林签订了《雅尔塔秘密协定》,通过出卖中国东三省利益来换取苏联出兵东北。这实际上是上述《日美两国谅解方案》中损人利己阴谋的再次上演 。

档案文献显示,美国的确是一个仅有生意而没有主义的国家,抗战期间的中美合作值得重视,然而美国与中国合作的诚意确实不可高估。

注释:

1941年4月1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日本大使野村展开会谈,会谈期间赫尔称,总体而言美国不反对《日美谅解方案》 。沈予所著《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第639页。

由[日]重光葵所著的《日本侵华内幕》,其中文版原名是《昭和动乱》,由解放军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在第256页 。

《日、美两国谅解方案》(1941年4月16日),由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收录于《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法律出版社1988年出版,在第823页 。

《日、美两国谅解方案》(1941年4月16日),由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收录于《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法律出版社1988年出版,在第824页 。

《日、美两国谅解方案》(1941年4月16日),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824页。

《日、美两国谅解方案》(1941年4月16日),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824页。

《日、美两国谅解方案》(1941年4月16日),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824页。

《日、美两国谅解方案》(1941年4月16日),由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收录于《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法律出版社1988年出版,在第824至825页 。

《日、美两国谅解方案》(1941年4月16日),由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收录于《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法律出版社1988年出版,在该书第825至826页 。

《日、美两国谅解方案》(1941年4月16日),由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收录于《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法律出版社1988年出版,在第826页 。

《日、美两国谅解方案》(1941年4月16日),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826页。

《日、美两国谅解方案》(1941年4月16日),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826页。

1938年10月,日本放慢了对中国的战略进攻速度,着重于从政治方面诱使中国投降,此一新策略将只反共不反蒋当作核心内容,这对英美以及蒋介石集团而言都具备极大的吸引力。1939年7月15日,英国驻日本大使克莱琪与日本外相有田八郎于东京开启谈判。7月24日,双方签署了《有田—克莱琪协定》,宣布英国完全承认日本造成的中国之实际局势,承认日本在其占领区内应有特殊之要求,允诺凡有阻止日军或有利于日军之敌人之行动与因素,英国均无意加以赞助 。这一协定实际上是英国在东方放任侵略的丑行,是纵容掠夺战争的行为,是“东方慕尼黑”阴谋活动的重要步骤,是牺牲中国利益换取日本让步的政策 。参阅《有田—克莱琪协定》(英日初步协定),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820页。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