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检察院创新法治教育模式,从单向说教迈向沉浸体验
织金县检察院近年来一直重视与法院、妇联、教育等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持续挖掘法治教育的创新路径。他们把“模拟法庭”普法活动作为执行“谁执法谁普法”原则的关键工具,携手打造了“案例教学、实践体验、跟踪观察”三位一体的完整教育体系,促使法治教育从传统的单向传授转变为深入体验的互动过程。
构建专业化的团队,实现从“单一领导”向“多方共管”的转变。打破旧有的“独立作战”方式,检察机关携手“爱心妈妈”、志愿者等众多力量,共同打造法治教育团队,构建起“司法指导、教育辅助、社会助力”的联动机制。在此过程中,检察人员承担起案件剧本的法律审查、庭审流程的监督等职责,以保证模拟案例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教育部门深入介入模拟法庭的教学活动,各校依据自身学生的构成、教学场地及设备等实际情况,灵活地给予充分的支持。团委牵头组建了“普法志愿服务团队”,负责角色扮演的指导以及法律知识的问答等任务,而妇联则组织了“爱心妈妈”团队,她们通过扮演模拟陪审员、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等角色,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司法实践的有效融合。
规范化流程设计,建立全周期操作标准体系。为解决模拟法庭初期出现的流程不规范、案例相似度较高的问题,检察机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设立了案例筛选、庭审执行、效果评价等不同环节的操作标准。此外,他们还创立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案例分级数据库,从中挑选校园盗窃、网络暴力等实际案例进行改编,并编撰了《角色任务指导书》,对法官、公诉人、辩护人等九种角色的行为准则进行了详细规定。在每场活动中,至少安排一名检察官和一名教师组成的“双导师团队”,他们分别承担法律程序指导与讲解以及教育目标的把控工作。
打造“全场景”教育模式,构建“学校+社区+数字”普法矩阵。法治教育团队致力于将普法资源优先分配至偏远乡村和学校,借助乡村儿童之家、未成年人“关护基地”以及乡村学校等场所,促使多所学校将模拟法庭的普法教育纳入法治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中。同时,他们支持学校建立“模拟法庭教室”,让学生通过扮演审判长、公诉人等角色,以更加真实、规范和直观的方式参与到刑事案件的审判流程中,以此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并加深学生对法治的认识。同时,我们全面实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法治教育策略,设立“检察官带你观庭审”的直播专题,学生们能够通过弹幕提出疑问,比如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通过普法直播的方式与专门学校建立联系,为学生及时解答法律疑惑,打破地域界限。
引入“模拟法庭+”的融合模式,拓展法治教育的价值链。首先,与特定学校教育相结合,法治教育小组定期赴特定学校举办模拟法庭活动,对参与活动的有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建立跟踪记录,依托“检察官与社工联合”的辅导团队,显著增强矫正效果。二是将家庭教育与审判活动相结合,特邀未成年子女的父母担任法定代理人参与模拟审判过程,并设立“家长观摩区”,使父母在亲身参与和观摩庭审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监护职责的疏忽或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或受害的关键因素,进而促使家长进行自我学习和反思,优化教育手段。第三点,将社会治理理念融入其中,在实施“模拟法庭进乡村、进学校”活动时,特别关注未成年人涉案事件背后的社会管理难题,秉持公益原则,集中精力关注民众最关切、与未成年人权益紧密相关的领域,推动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切实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
通讯员 龚志国 张西铜
编辑 张义兰
二审 谈姝
三审 霍庆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