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台湾首艘自造柴电潜艇下水,蔡英文等出席仪式
本周,我国台岛的首艘自主建造的柴电动力潜艇,在台船高雄厂区举行了下水命名仪式。正如先前媒体报道的内容,仪式上正式宣布了该潜艇被命名为“海鲲”,并且其舷号为“711”。
作为台军“自制防御潜舰”(IDS)的首个实体原型艇,其下水仪式受到了台当局的高度关注。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亲自出席了这一仪式,并执行了“掷瓶”仪式。与此同时,台湾防务部门的主管邱国正、台湾海军的负责人唐华,以及台船公司的董事长郑文隆等高级官员和企业代表也莅临了仪式,并在会上发表了演讲。尽管仪式上并未真正注入水流,然而现场却放映了原型舰的快速建造过程影片,同时公开了缩小比例模型的水动力测试、耐压壳体原型的爆炸震动等实验环节,充分展现了该项目的严谨态度。
就这么个玩意儿
设计合理的原型舰
针对我国人民海空军在将来为维护国家统一而可能遭遇的敌方水下作战力量,我们有必要对“海鲲”号的各项性能进行一番客观评估。根据台岛发布的视频以及相关介绍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潜艇属于常规动力类型,采用柴电混合推进方式,搭载的是铅酸电池组。其水下排水量大约在2500吨上下,装备有X型尾舵。潜艇全长为70米,其耐压壳体的直径据称达到8米,这一尺寸略超出台军现役的“剑鱼”型潜艇。此外,该壳体是由HSLA-80这种高强度耐压钢材所制造。台船方面表示,该艇的作业深度以及安全深度均超过了之前引进的荷兰“剑龙”级(在荷兰被称为“剑鱼”级)潜艇,其深度增加了50米以上。
在军事装备上,“海鲲”潜艇装备了六座533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装置,能够发射美国制造的MK48 MOD6 AT型533毫米鱼雷以及潜射的“鱼叉”反舰导弹(UGM-84)。潜艇能够携带的鱼雷和导弹总数达到24枚,其中鱼雷发射管内预先装载了6枚。此外,该潜艇还具备了布设水雷的功能,并配备了自主研发的艇载综合战斗管理系统。“海鲲”号舰艇前端配备了被动式声呐探测系统,舰首的鱼雷发射器下方则部署了数字化主动声呐装置,此外,舰首两侧还装有舷侧声呐系统,从武器装备和声学设备两方面来看,已接近西方世界柴电潜艇的先进水平。
在艇体设计方面,“海鲲”号与荷兰的“剑鱼”级潜艇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性。它继承了“剑龙”级潜艇的舱室布局,采用了水滴型艇体,并设置了三个舱室,但在借鉴已有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从台岛方面发布的视频资料来看,“海鲲”号采用了以双层壳体为核心的单层与双层混合壳体结构。该潜艇的设计与“剑龙”级潜艇相仿,舰首和舰尾部分采用双壳结构,而舰体中部则采用了单壳设计。为了增大潜艇指挥舱和生活舱的容积,这些舱段采用了单壳体结构。通常来说,单壳体结构有助于减轻排水量,进而提升潜艇的速度并降低阻力;而双壳体结构则有利于提高潜艇的储备浮力。此外,在新时代的潜艇设计中,双壳体在静音设备的布置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台军“海鲲”号继承了单双壳体结构的设计,这一技术思路与荷兰从“旗鱼”级到“海象”级潜艇的发展路径相一致(荷兰的“剑鱼”级潜艇是在“旗鱼”级基础上进行改良的)。然而,“剑鱼”级潜艇仅拥有11%的储备浮力,这一设计曾受到广泛批评。至于“海鲲”级潜艇,目前尚无法确定其是否会对这一问题作出相应的改进。
借用微博@KONP-截击机代号11的一张图
在推进系统方面,“海鲲”级采用了X型尾舵,这一设计同瑞典的西约特兰级、哥特兰级,荷兰的海象级、海鳝级常规潜艇,以及日本的苍龙型潜艇等众多潜艇相仿,显现出一定的欧洲设计特色。X型尾舵的显著特点是四个舵面均参与潜艇的机动动作,每个舵面都能同时提供水平和垂直的舵效矢量,即便部分舵面受损,潜艇依然能够保持正常运作。此外,X型艉舵的四个舵面巧妙地分布在潜艇尾部的对角线上,这使得在不超出潜艇本体尺寸的前提下,舵面得以加长,从而提升了舵效并便于潜艇进行潜底作业。而且,X型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射敌人的主动声呐声波,具备了相应的声学隐蔽性。然而,在X型艉舵的前方,该艇还装备了一对水平舵。这种看似多余的配置,从字面上看像是“画蛇添足”,实则揭示了该艇的实验特性。X型艉舵的不足之处之一在于其控制系统相对复杂,必须为四个操纵面各自配备独立的操控设备。尽管我们或许能推测“海鲲”的控制系统源自欧洲或日本的先进舰船控制体系,然而考虑到“海鲲”不仅肩负着重要的军事试验任务,还具有显著的政治意义,作为一艘兼具这两种特性的“原型艇”,其设计追求稳定性的做法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除了X型艉舵之外,在螺旋桨推进系统方面,尽管台军对此信息守口如瓶,但通过其水动力缩比模型以及设计图纸,我们大致了解到该艇装备了七叶大侧斜螺旋桨,这一配置与全球主流潜艇的平均水平相当。然而,鉴于台船声称七叶大侧斜螺旋桨系“自主研发”,关于“海鲲”的具体桨叶配置,我们还需等到其下水后才能进行观察。此外,该艇依旧采用了围壳舵的设计——在常规艇艇艏的有限空间中,每一寸土地都显得尤为宝贵。台军在舰艇声呐布置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这种设计理念便显得顺理成章。
显而易见,尽管“海鲲”号潜艇标志着台岛首次自主建造的常规动力作战潜艇,然而台岛潜艇工业的从业者追求并未止步于此,他们所设计的“自造潜艇”在性能指标上,依然力求达到2008年左右国际主流潜艇的先进水平。然而,鉴于“海鲲”与“海虎”之间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或许在台岛内部,“台岛新型潜艇的性能相较于现役的‘剑龙’级潜艇,可能领先了大约8至10年的时间”这一说法,更能反映出“海鲲”号的真实性能指标。然而,正如我们在直播中抱怨的那样,自20世纪60年代人类潜艇设计普遍转向“水滴形”以来,常规动力潜艇的先进性通常无法仅凭外观来判断——因为仅从外观来看,091型核潜艇的水动力设计同样表现出色。
在“海鲲”号的具体情况中,首先,潜艇指挥塔的照片便揭示了台船焊接工艺尚不成熟的问题。该潜艇指挥台的外壳明显凸起,外形严重不规整。面对这一现象,台船造舰团队并未回避,他们直接指出,由于围壳采用了薄板设计,这种不规整和隆起被称为“瘦马现象”,而这种现象在一般水面舰艇中也较为常见。在学术上,这种“瘦马现象”被称为“薄板船体焊接变形”。焊接军舰内部支撑期间,船体表面常现起伏不平的形状变化,其外观宛如一匹衰老的马。“瘦马现象”在当代军舰建造中颇为常见,其成因涉及焊接技术、生产管理以及焊接后的调整等多个方面。对于“海鲲”号而言,这种“瘦马”现象的出现,显然揭示了船体应力处理方面的问题。由于焊接技术存在不足,指挥台的外壳设计上,无论是消音瓦片的布局,还是指挥塔与艇体过渡部分的处理,亦或是指挥塔的声学优化,都难以实现。
“海鲲”号指挥台照片
工艺水平可对比被称为“拉皮”的朝鲜某型潜艇
当然,在当前这种状况下,“海鲲”不仅指挥围壳缺少消音瓦,而且整个艇体表面上也没有发现安装消音设施的迹象。在现代的搜潜与反潜作战中,这更像是一场纯粹的斗兽棋游戏,一旦潜艇失去了声学上的优势,通常就只能采取坐底伏击的被动策略,寄希望于出现“奇迹”。整体来看,“海鲲”号即便在明年四月正式下水之前能够完成鱼雷武器系统的安装,以及舰艏声呐等目前尚未配备的系统,但该潜艇的实际作战效能仍然有限,难以被称作具备现代化作战能力的潜艇。
然而,这些问题并非该艇在战斗力方面最应受到质疑之处;若要真正了解“海鲲”级潜艇的性能及其未来发展,我们必须从这艘潜艇的命运历程讲起……
用自力更生的方式作秀
台岛地区的领导层对这艘潜艇的重视程度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对于台岛海军而言,潜艇部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即便“256战队”长期以来仅拥有“狮豹龙虎”四艘潜艇,但该部队培养出的军官仍有机会晋升至海军高层,如李喜明和黄曙光等人。每当提及潜艇的采购或建造议题,伪国防部、伪立法院和伪政府都会立即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度,并就此展开激烈的争论。潜艇部队之所以占据特殊地位,或许是因为台军潜艇部队在组建过程中历经了诸多艰难困苦。
台岛潜艇部队的历史并不算长,其中“外购潜艇”主要体现了勒索、拖延以及地缘政治环境所导致的无奈之举;相对而言,“自造潜艇”则反映了台岛造船工业的薄弱,要么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要么是单纯的自吹自擂,用以提振士气。关于引进潜艇的事宜,台湾岛内普遍认知,成功购得荷兰的“海龙”与“海虎”两款潜艇,实乃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即便在1983年,即便当时大陆与西方国家关系有所缓和,大陆方面仍有能力阻止荷兰政府出售后续潜艇。鉴于此,自90年代起,台湾岛内普遍将引进潜艇的希望寄托于美国军事装备的采购。
2003年台船展示的“国造潜艇”,倒不如说更像某种无能狂怒
自然,此举导致了陈水扁执政期间“自美国引进的8艘常规潜艇项目”的多次曲折。2001年,美国同意向台湾出售8艘常规动力潜艇,然而美方早已停止了常规潜艇的生产,台岛需支付高达30亿美元的巨款自行研发常规潜艇的提议,最终沦为一场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这一阶段,还曾有人提出要自主建造潜艇的外壳。随后,为了与美方进行“讨价还价”,台湾地区频繁放出消息,声称有意购买德国制造的209型潜艇、俄罗斯的“基洛”级潜艇,甚至以色列的“海豚”级潜艇。然而,这些消息如同空穴来风,最终只是被人当作笑谈。到了小布什总统任期结束的2008年之前,美国方面基本上已经切断了台湾地区对外采购潜艇的途径。
马英九时期,即便是美国人也无法解决的潜艇难题,台湾海军按常理推断,理应不再执着于此。然而,正如“海虎”与“海龙”系列潜艇那样,台湾海军在潜艇发展道路上,也遭遇了一些微妙的机遇与巧合。在马英九与蔡英文政权交替之时,李喜明与黄曙光,两位均出自台岛海军潜艇部队的高级将领,相继被任命为台岛海军司令。紧接着,他们又因沈一鸣的离世,接连被委以台军伪参谋总长的重任,此举打破了台军历史上“军种司令不得连续担任参谋总长”的常规。
黄曙光上将,潜艇战队之长,自称“台岛潜艇之父”,对潜艇发展充满热情。蔡英文,这位意图以武力抗拒统一的台岛分裂势力领袖,正需一些切实可行的军事装备来巩固民众支持,作为其政绩的象征。恰逢其时,2016年7月7日,由绿营主导的台岛当局全面启动了“国舰国造”项目,其中便包含了“潜艇自造”的子计划。
人齐,开造
自然,尽管实施了“潜艇自造”项目,但这并不意味着该项目能够顺利推进。在蔡英文执政期间,李喜明与黄曙光在海军新项目资源分配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并且这一矛盾逐渐加剧。李喜明所倡导的“微型导弹快艇”项目、以及“新一代导弹巡防舰”和“沱江舰”的量产型,其可行性显得更为突出。相较于其他项目,“潜舰自造”项目在字面上意味着从头开始,而“台船”方面在夸耀其能够自主生产HY-80钢的同时,实际上却缺乏舰艇制造的丰富经验——他们需要扩建厂区,并且还得购买外部设备。相较之下,台船在潜艇项目上并不受青睐,台船总公司于项目初期阶段甚至曾对潜艇项目组表示不满,认为其“浪费时间,徒劳无功”。潜艇项目中的技术人员纷纷寻求转职机会,总设计组内不少成员情绪低落,整个潜艇项目似乎正步向台军其他不切实际的自研武器项目后尘,即将步入低谷。
黄曙光身上有着一股“有志者事竟成”的豪迈气概,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台造潜艇项目竟然迎来了转机。首先,台军对“海鲲”舰的制造实施了详细的项目规划;在实施“潜艇自造”项目时,台军已将所有分系统划分清楚,“绿区”系统是台岛能够自主制造的,“黄区”系统则是制造难度较大的,“红区”系统则表示无法制造,必须外购。在完成划分之后,台军决定仅自行研制艇载液压系统、耐压壳体以及螺旋桨。这三个关键系统分别委托给了协聚德、铭荣元以及宏昇三家不同的公司进行外包生产。
在军种资源争夺方面,李喜明任职期间接连发生的多起弊案——尤其是备受关注的庆父案——使得“潜舰岛造”在资源分配上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无论是“导弹巡防舰”计划中反复无常的修改,还是李喜明担任“参谋总长”期间所遭遇的不受欢迎的“微型导弹快艇”项目,都在公开和私下里助力“潜舰岛造”提升地位。严德发与邱国正时期,大规模的陆空军装备购置对台岛海军有限的资源造成了更大的压力。沈一鸣不幸的遭遇最终为黄曙光清除了“潜舰岛造”项目最后的障碍。随着蔡英文第二任期即将步入尾声,对于台岛海军而言,“潜舰岛造”项目几乎成为了其在武器装备革新道路上唯一的希望。
郭玺事后评价如上
不管怎样,黄曙光最终获得了充足的资源以推动潜艇项目的进展。首先,他进行了人事上的调整,并计划培养当时担任海军舰队指挥部指挥官、曾任职于海军副参谋长和后勤处长等要职的嘉滨中将作为IDS项目的继任者。同时,在潜艇海外子系统的获取方面,黄曙光将目光投向了他的同窗学弟,一位名叫郭玺的海军学校毕业生。
2018年是郭玺首次获得关注的一年,近期岛内媒体揭露了“自制潜艇”的设计者,即台岛造船国际(简称台船)的“设计技术顾问”,竟然是一家鲜为人知的机构(GL)。令人惊讶的是,这家机构的合同金额高达6亿新台币,而台船在设计阶段的总预算仅为25亿新台币。经过仔细审查,这家位于伊比利亚半岛最南端的英国属地直布罗陀的机构显得愈发不靠谱——尽管该公司聘请的人员均为外籍人士,然而除了拥有不成功的潜艇设计经历的西班牙设计师胡安以及英国退役潜艇指挥官、准将迈克之外,其他成员——包括郭玺在内,均不具备潜艇设计的相关经验。整个公司弥漫着一种类似于“庆富集团”的欺诈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