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历史悠久的古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众多
张家口市,隶属于河北省,别称“张垣”或“武城”,坐落在该省的西北部。在嘉靖八年(1529年),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辟了一扇小门,命名为“小北门”。由于门洞狭小如同嘴巴,且是由张珍所建,因此得名“张家口”。该市境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43处。
宣化古城内,清远楼与镇朔楼并立,清远楼作为古城的钟楼,屹立在古城中心,其宏伟壮观的气势和精巧的结构令人赞叹。它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是一座拥有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宏伟建筑。与之南北相望的镇朔楼,始建于明正统年间,其重檐歇山顶设计,两层楼高15米,显得格外雄伟壮观。两栋建筑相隔不到两百米的距离,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与用途。清远楼是一座钟楼,而镇朔楼则是一座鼓楼。在楼上,曾放置有报时用的漏刻鼓角,用以传达十二时辰的信息,但这些设施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蔚县玉皇阁,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位于蔚县古城北城墙之上。此阁巍峨壮观,分为前后两院。前院设有天王殿及15间禅房。后院正中是玉皇阁大殿,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的塑像,两侧墙壁绘有洞神壁画。大殿以36根柱子支撑,柱头装饰着精致的斗拱。虽然名为敬奉玉皇大帝,实则亦为抵御外敌而建。
昭化寺,始建于明代,位于怀安县怀安城镇西大街路北。该寺院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偏殿以及钟楼、鼓楼、碑楼等建筑组成,是一座以弘扬佛教文化为核心的大型古建筑群。其中,大雄宝殿内的壁画据说是由民间画师任朝所绘,壁画面积超过一百平方米,描绘了五百多个人物形象,几乎涵盖了儒、释、道三教中的主要神祇、佛像和仙人。
鸡鸣驿城坐落在怀来县鸡鸣驿乡的鸡鸣驿村,它是一处始建于明朝(1368年至1644年)的古老驿站遗址。城内布局巧妙,五条道路交织成网,将城区划分为十二个不同大小的区域。建筑布局井然有序,驿署位于城心,西北方向设有马厩,东北区域则是驿仓所在地,而城南靠近城墙处则有东西向的驿道穿过。此外,城内还保留有古代的商铺和民居。 鸡鸣驿城是中国邮传、军驿的宝贵遗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南安寺塔坐落于蔚县城的南部西侧,这座塔始建于北魏佛教盛行的年代,并在辽代进行了重修。它是一座由13层密檐构成的实心砖塔,共有8个面,塔身高达28米。塔基由石条堆砌而成,塔身则稳固地坐落在莲花座上。塔的第一层特别高,四周各角都设有塔柱,间隔性地布置有拱形的隔扇门和窗户,顶部装饰有雕琢精美的盘龙图案,盘龙之上还建有砖制的斗拱。从第二层开始,塔身逐渐变矮。每一层都悬挂着铁马,当微风吹拂时,铁马发出清脆的叮咚声。
释迦寺始建于元代,坐落于蔚县南城门外西侧,其主体建筑群主要沿中轴线展开,从南至北依次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以及卧佛殿,此外还有东西两侧的配殿和一些禅室。大雄宝殿坐落在0.9米高的砖砌月台上。卧佛殿与前方的大雄宝殿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寺院空间布局的一大特色。大雄宝殿装饰繁复,各个部件均制作得十分精致。
西古堡,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堡建筑,坐落在蔚县暖泉镇境内,距离冀晋界东边大约两公里。它将古城堡、古戏楼、寺院和宅院完美融合。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并在明末清初得到续建。在古蔚州的“八百庄堡”中,它以其独特性和完好的保存状态而著称。古堡的瓮城结构独具特色,宅院建筑呈现出典型的明清民居风格。
时恩寺位于宣化鼓楼雄伟的基座之下,它的建造始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这座寺庙的主殿是宣化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木质结构建筑,是土木堡之变(1449年)之后,明朝在整顿边防期间,在宣化地区建造的诸多重要寺院之一。大殿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外观显得古朴而庄重,气势恢宏。正因如此,时恩寺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暖泉华严寺坐落于蔚县暖泉镇,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在清初顺治年间更名为崇教寺,此后历经多次修缮。寺内占地面积达3400平方米,从南至北依次分布着前殿、后殿,以及两侧的东配殿和西配殿。前殿的宽度与深度均为三间,采用单檐歇山布瓦顶,檐下装饰有五踩斗拱,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后各伸出单步梁,内部装饰天花,上面绘制着精美的龙凤图案。
蔚县真武庙坐落于蔚州古城的西北角,始建于明朝洪武时期。其面向南方,建筑基座由约三米高的土筑砖砌台基构成。庙内殿宇与禅房相接,围合成一个独立封闭的院落。整个院落的面积达到了2944平方米。正殿沿南北中轴线分布,东西两侧各有两座配殿,四周则以垣墙环绕。院落东部建有钟楼,西部则设有鼓楼。
蔚县常平仓坐落于蔚县鼓楼之侧,古称丰豫仓,民间亦称作北仓。它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进行了修缮,依旧保留了当年的建筑布局。在鼎盛时期,这里曾储存了3.5万石的粮食。常平仓内原本有十一座仓廒单体建筑,共计55间。如今仅存四座,包括东仓、西仓和东廒、西廒,此外还有一座仓神庙和一座戏楼。
蔚县灵岩寺坐落在蔚县城鼓楼西街,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是太监王振上奏请求明英宗敕建而成,故而其建筑风格严格遵循官式规范。昔日规模宏大,傲然屹立于全城。现今,繁华已逝,仅存天王殿、大雄宝殿及数座配殿。然而,大雄宝殿那高耸的屋顶依旧气势非凡,令人向往不已。
万全右卫城坐落于张家口市万全区北部偏北约15公里的万全镇。该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当时筑起了土城墙。到了明永乐二年(1404年),在此设立了万全右卫所。明正统三年(1438年),城墙被用砖进行了包裹。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城池进行了重修,并扩建了南关。如今,城门以及大部分城墙依然保存得相当完好。
洗马林玉皇阁,坐落于万全区洗马林镇,是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的明代宗教性楼阁古建筑。其前设有钟楼与鼓楼。该阁采用歇山布瓦顶设计,呈三层楼阁式,整体高度达12米。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四周环绕着一圈步廊。在二层檐下,装饰有精美的三踩斗拱。阁内珍藏有31箱、687函、7643卷的明版经卷。
察哈尔都统署的建立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和保持清朝对满洲贵族封建统治的稳固。到了民国十七年,该地被改为行省,并成为国民党察哈尔省政府的办公地点。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扶持建立了以蒙古贵族德穆楚克栋鲁普为首的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1年,德王将他的官邸迁移至此,此后该地便被广泛称作“德王府”。从清末到解放前,共有61位都统在此地履职,而在民国时期,则有8位都统和13位省政府主席相继任职。解放后,此地成为察哈尔省人民政府的办公地点。
张家口堡,又称堡子里,坐落于张家口市桥西区中心区域,承载着张家口市区的起源与根基。这座古城历经近600年的风霜雨雪,见证了张垣大地的逐步繁荣与发展。据史籍所载,张家口堡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至今已有约600年的历史。作为长城防线上的关键军事驻军城堡,它凭借“武城”的美誉,在北疆地区独树一帜。现有文物古迹超过七百处,其中,价值非凡的重点院落有九十三处,被誉为“明清建筑之宝库”。
佛真猞猁位于宣化区塔儿村西侧,始建于辽天庆七年(1117年)。其石条墩台高达1.9米,周长达到33米,墩台形状为八角形。在南面,塔基设有七级石阶直通塔基面,而塔身则由十三层六棱实体砖构成。塔身总高度达20米,其南侧较低处镶嵌有一块方形砖石,上面雕刻着清晰的阳文,分别是《佛真猞猁迤逻尼塔》与《维天庆七年岁次》的文字,目前这些文字保存得相对完好。
位于阳原县城西南20公里的地方,在东白家泉乡窑儿沟村西南方1000米远的鹫峰岭上,坐落着桑干河流域内最为知名的佛教古迹——澎鹫寺塔。这座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采用砖石砌成,呈实心状,八角形,共十三层,整体高度约为25米。它是高僧道远安息之所。澎鹫寺塔不仅工艺精湛、外观典雅,还独具一格,形式新颖。
金河寺的悬空庵塔群始建于元明时期,坐落于蔚县小五台山金河口峪之中。这里现存有历世禅师的灵塔共六座,它们全部采用砖仿木结构。这些塔的建筑风格、形式和特点都体现了辽代建筑的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编号为第4号的塔是佛教临济正宗廿四代传人资中政公的灵塔。
蔚县关帝庙坐落于释迦寺外围的蔚县第三中学校园之中,始建于元朝至元五年(1399年),历经明朝和清朝的多次修缮,占地面积达一千六百二十平方米。目前保存的建筑均保留了明代的风貌。
天齐庙坐落于蔚县城东关外的胜利路14号,其建筑朝向为北偏南,目前保留有供厅和正殿两座,占地面积达到559平方米。该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属于道教建筑,主要祭祀的是东岳大帝,其地位与东岳庙相仿。
蔚县古城墙,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历经岁月沧桑,现存城墙乃明洪武十年重修而成。在国内众多现存城址中,蔚县城墙独树一帜,它并非遵循方圆建制,而是因地制宜,依地势而建,形成了一座不规则的城市防御体系。更为独特的是,它摒弃了古城常见的四门或九门规制,在北方并未设置城门,这一设计旨在有效抵御北方少数政权的入侵,为抵御敌人争取更多时间。蔚县古城墙是京西地区保存最为完好、形制最为独特的古城之一。
故城寺坐落于蔚县宋家庄镇大固城村东北部,是一座明代建造的寺庙。寺内的释迦殿里,有一幅明代的水陆壁画,被誉为县内的独特之宝。这幅壁画的布局和形制都非常特别,而弥勒宫则位于佛殿的后方,这种设计实属罕见。
位于张家口市赤城县龙关镇的这座重光塔,其塔身造型优雅,高耸入云,清丽挺拔,气势非凡,被赞誉为“龙关八景”中的佼佼者。塔身呈八角形,共五层楼阁式砖结构,整体高度达到33.67米,占地面积为126平方米。塔基由六层条石砌成,每层都设有两个拱门和装饰性的盲窗。四、五层还各设有26个瞭望孔,檐下则雕刻有仿木斗拱。塔顶的刹为铁质覆钵式。塔内设有砖砌楼梯,可供人们攀登至顶层。此塔是塞外惟一的军事性古塔。
卜北堡玉泉寺坐落于蔚县涌泉庄乡卜北堡村南侧,紧邻一条历史悠久的古官道,其北面是一片台地。该寺为明代建筑风格。它面向南方,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包括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侧依次是钟鼓楼、阎王殿以及禅院。整个寺庙占地面积达7475平方米。
宣化柏林寺,亦称石佛寺,坐落在宣化区崞村镇柏林寺村西南方大约一公里的山谷深处。寺内主要建筑包括三座石窟、一座多宝石佛塔、大雄宝殿以及三官殿。此外,还有玉皇庙、财神庙、龙王殿、孔庙和禅房等众多设施。
位于万全区洗马林镇洗马林村的洗马林城墙,始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在隆庆五年(1571年)增设了砖砌包裹,并在清乾隆六年(1741年)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葺。这座城堡由三个城门、城墙以及城垛和马面共同构成。根据史料所载,洗马林堡是万全右卫城下辖的五座军事城堡之一。
沙子坡老君观位于蔚县古镇暖泉沙子坡村的沙土丘之上,是一座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道观面向南方,主体建筑包括戏楼、山门、位于前方的三清殿和位于后方的北极玄宫,以及东西两侧的配殿,它们沿着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列。山门采用五架梁结构,悬山式设计。山门内部设有木制引壁,上面绘有太极八卦乾坤图,而在山门的两侧各有一只石狮蹲立。道观中心大殿中收藏着一些极其罕见的、制作精良的道教主题壁画,这些壁画对于研究道教文化而言,构成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蔚县重泰寺坐落在蔚县城西北部的涌泉庄乡,位于高利寺、阎家寨和崔家寨三村交汇处的一座高丘之上。它是蔚县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宏伟、主体建筑保存最完好的千年古刹之一。庙宇宽敞,建筑雄伟,古朴而壮观,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艺术创造力。
察哈尔民主政府旧址坐落于宣化古城的牌楼西街50号,它是一座巧妙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的四合院。这个由三进院落组成的四合院,最初于1930年建成,当时是由天主教在察哈尔、冀东、山西、山东四省的五个教区共同出资,在宣化城牌楼西街的天主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902年,资金来源于庚子赔款)东侧建造的“若瑟总修院”。
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城郊的下八里墓群,它是一处从辽代晚期到金代中期的代表性张氏家族墓地,其中以建于1116年的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即辽天庆六年)为标志。墓群西区是韩姓墓地。这一墓群最早在1972年被发现,自1973年起,共进行了四次发掘,出土了12座辽金时期的古墓葬,其时间跨度达到了100年。
梳妆楼元墓坐落在沽源县南沟村,这是一座元代(公元1271年至1368年)蒙古贵族的墓葬。据传说,墓中的享堂就是辽代萧太后的“梳妆楼”。它面向南方,采用青砖拱券无梁的建筑风格,整体高度达到9.1米。建筑平面布局为正方形,南、西、东三面墙壁均设有拱券门,而楼顶则是拱券穹隆顶的设计。在楼中央区域,一座蒙古贵族的墓葬被发掘出来,同时,还整理出了许多带有元代蒙古族风格的衣物、金饰等极为珍贵的文物。
杨赟家族的墓地坐落在蔚县麦子瞳村西北部,那里有杨家的墓地。这块墓碑是在元至治元年(1321年)竖立的。杨赟碑上,元代著名的书画家赵孟頫负责了篆额、撰文和书丹的工作,碑文详细记载了墓主杨赟的功绩和政绩。在南面的地面上,保存着一些石雕动物,从南往北依次是4只石狮,其中有一只已经残缺不全。还有石兽子和2个石武士,它们都没有头部。这些石雕动物都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
侯家窑遗址坐落于阳原县东井集镇侯家窑村西南方,距离该村1000米,于1976年进行了正式的考古挖掘。在此次挖掘中,出土了16件人类化石以及众多脊椎动物化石。此外,还发现了14041件石制品,其中包括1079件石球。这些石球大小不一,最大的重量超过1500克,最小的则不足100克。这些石球是古人类在狩猎时使用的“飞索石”,其独特性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位于阳原县东部,桑干河北岸的化稍营镇泥河湾村境内,泥河湾遗址群见证了约177万年前的远古人类活动。这里的标准地层,详细记录了从第三纪晚期到第四纪地球的演变历程,以及生物和人类的进化历史,因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古人类研究者和史前考古专家的高度关注。
代王城遗址坐落于蔚县代王城镇,其城墙始建于周朝时期,距今约有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现存遗址高度约为2米,宽度约为3米,周长达到9.7公里。
元中都遗址坐落于张北县馒头营乡,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与元大都(现今的北京)以及元上都(现今内蒙古正兰旗东部)享有同等盛名。这座遗址的建造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即元武宗海山。
九连城遗址坐落于张家口市沽源县西部,具体位置在九连城乡北部,距离该乡北边大约3公里的地方。该城池占地约70万平方米,城墙的基础宽度超过20米。城垣的四周以及各个城角共设有28座角楼和城台残墩,每约百米便有一个,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能看到9个这样的建筑,因此得名九连城。它曾是金代塞外重要的三个城镇之一,也是“幕府”文化的珍贵遗产。
小宏城遗址,亦称小红城或乌兰城,实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察罕淖儿行宫,位于沽源县闪电河西岸。它分为三期建筑,曾是元朝历代皇帝夏日避暑、狩猎、宴请宗王、祭祀祖先等多重活动之地,对于元朝的政治生活而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土城子城址坐落在张家口市尚义县三工地镇的土城子村,它是北魏时期的柔玄镇遗址。该城址的城墙平面形状为不规则的六边形,占地面积达到105万平方米。城墙的残高在0.5至1.5米之间,采用夯筑技术建造,东西走向,东西方向长约1100米,南北方向宽约1006米。其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北魏时期的风格。
筛子绫罗遗址坐落于蔚县下宫村乡筛子绫罗村东侧,距离村子大约200米。这一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占地面积达平方米。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地发现了石器、陶器、夹砂灰陶等遗物,这些发现对于研究龙山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该遗址也因此成为研究这一文化的重要地点之一。
庄窠遗址坐落于蔚县常宁乡的北庄窠村,涵盖了仰韶、龙山、早商、夏家店下层、汉、辽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文物遗存。该遗址的文化层深厚,厚度达到了5米,而在断崖处,人们可以观察到灰坑和墓葬的痕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龙山暑期的遗物中,有石斧、细绳纹的夹砂灰陶鬲、素面折沿盆以及圜足豆等。
三关遗址坐落于蔚县三关村的一处高地之上,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居住遗址,并且还包含了龙山文化以及夏代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前十六世纪的历史文化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