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被控流量劫持,凤凰新闻连发声明谴责
界面 王付娇
尽管日活跃用户数已突破6300万大关,然而今日头条却遭到了“流量劫持”行为的指控。
10月26日,凤凰新闻发布声明,对今日头条擅自截取凤凰新闻客户端流量行为表示强烈谴责。声明指出,这种流量劫持行为在客户端升级环节公然进行——用户在更新凤凰新闻客户端时,竟被强制安装了今日头条应用。
凤凰新闻客户端的市场部门负责人马亚洁在接受界面新闻的记者采访时透露,到声明公布的当天,这已是凤凰新闻接到的用户举报不止一次。自2016年7月起,凤凰新闻便开始陆续收到用户的投诉。直至10月25日,当用户再次投诉“升级包被替换”的问题后,凤凰新闻的团队才最终决定对此事公开发表声明。
首起用户举报事件发生在辽宁省大连市。据凤凰新闻的相关人员表示,由于流量劫持事件遍布全国多个地区,导致产品端难以准确追踪其具体影响。截至目前,尚未有关于劫持次数的具体统计,亦无一份损失预估的正式报告。
流量劫持被视为互联网成长的顽疾,近期再次引发公众关注。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其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向手机端转移的趋势愈发明显。所谓流量劫持,指的是通过恶意软件篡改浏览器设置、锁定主页或不断弹出广告窗口,迫使用户访问特定网站,导致用户流量被非法占用。
从凤凰新闻的视角来看,原本应当属于凤凰新闻的下载内容,却遭到了“流量代理商”的恶意替换。
邢兵(化名),这位隐秘行业的从业者,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若真是今日头条的做法,那么通常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首先,今日头条会向代理商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推广链接;接着,佣金结算则是依据该链接的下载量来进行的。在常规操作中,你理应在各大论坛及网站上推广该链接,然而,若想省事,你可以将他人的下载链接替换为自己的,这样一来,子系统的佣金统计便会自动归入你的名下。邢兵如是说道。
在行业内,流量劫持已经变成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在众多千人规模的“劫持流量”群组中,每日都会频繁出现这样的信息,内容涉及PC端横幅点击价格为1.5分、贴片点击分别为1.2分和1.8分,右下角富媒体展示费用为2.2元每千次,对联展示费用为2.1元每千次,弹窗展示费用为5.5元每千次,而移动端下悬浮展示费用则为2.5元每千次。这些信息全天候更新,不间断地传递。
经过计算,这些流量的实际佣金数额相当可观:若中介或买家按日计费,千次IP的市场价格介于35元至70元之间。若每日能成功劫持五万个IP,那么每月可赚取的金额将高达五万元。
界面记者通过“流量劫持”和“流量分发”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搜索,迅速涌现出众多流量分发企业。以“蘑菇分发”这家流量公司为例,在其主页上,针对一些热门应用程序的推广费用是公开透明的。换句话说,黑客通过“劫持”手段,实际上是以更低廉的成本和更为简便的方式实现了利润的获取。
黑客曾利用浏览器存在的安全缺陷,通过后台操控进行非法获利,这一方法最初被应用于淘宝的推广活动之中。邢兵回忆说,那是一个黑客只需通过劫持用户浏览器即可轻松赚取佣金的时期。尤其在双十一这样的流量高峰时段,黑客通过流量劫持所获得的佣金有可能超过百万。
业内部分人士指出,目前头条新闻的推广途径在市场上购买劫持包的价格大约是iOS系统7元左右,安卓系统5元左右,这比常规应用商店的官方推广服务要低廉。
通常情况下,大型企业为了防止法律上的潜在风险,并不会自行购置劫持软件包,这一任务多由专业的代理公司代为处理。凤凰新闻的相关人员对此作出了上述回应。
魏鉴峰,一位技术方案解决服务商,向界面记者阐述道:从理论层面来看,无论是WAP服务、弹窗广告、软件下载、浏览器使用、应用商店的运营,还是手机操作系统的运行,这些环节中任何一个都存在可能产生漏洞的风险,进而导致流量劫持事件的发生。此外,即便是运营商,也曾有过劫持用户流量的行为。
在手机操作系统的层面上,iOS系统具备包校验功能,这使得劫持的软件包无法成功安装,进而导致安装失败。魏鉴峰指出,在安卓系统中,即便是较为优秀的应用商店,同样具备包校验机制。
观察凤凰新闻的视频内容,可以发现该用户是通过客户端内的升级提示窗口进行软件更新的。这一情况基本排除了应用商店或手机操作系统与代理商之间存在合作关系的可能性,而更倾向于认为更新是通过系统默认的下载器完成的。
流量劫持并非一个新兴概念。在2015年12月,今日头条与腾讯微博、小米科技等六家公司联合发布了一份声明,一致要求抵制运营商的流量劫持行为。然而,时至今日,还不到一年的光景,今日头条的角色已从声明的倡导者转变为被投诉的对象。
具有显著标识意义的案例包括,2015年11月1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中国大陆首例流量劫持刑事案件,并判决两名被告分别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同时给予三年缓刑。调查结果显示,这两名被告在短时间内非法获取的收益累计达到75.47万元。
该案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昭示了流量劫持并非不受法律制裁的领域,在我国司法领域内,这尚属首次将流量劫持行为定性为犯罪。
2016年4月,乌云网公布了一份报告,题为《疑似某运营商流量APK劫持推广系统存在漏洞(每日劫持数据量高达百万)》,指出下载小米商店应用时,乌云网的白帽子用户遭遇劫持,被强制转向使用UC浏览器。
乌云揭露的“安装分发平台”背后数据量十分惊人,其中最高日劫持量竟高达151万,而这仅仅是一个准二线城市的规模。
此次事件中,被指责任的企业今日头条,系近年来互联网行业迅速崛起的佼佼者。2016年10月20日,该公司的CEO张一鸣在金投赏论坛上透露,至2016年9月30日,今日头条的用户规模已达5.8亿,其日活跃用户数突破6300万。平均每位用户每日使用时长超过76分钟,总计用户每日在平台上停留的时间累计高达45亿分钟。
张一鸣明确表示,在移动应用领域,其人均使用时长仅次于微信,位居第二。令人惊讶的是,他设定的广告营收目标将大幅上调,达到100亿美元。
根据公开资料,在短短两年内,今日头条成功吸引了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以及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到了2014年,公司更是实现了1亿美元的C轮融资,其估值大约在5亿美元上下。
今日头条擅长运用技术手段,汇集众多新闻客户端的内容,并向读者推送Feed流。然而,此次与凤凰新闻公开决裂的最大风险在于,若所有新闻客户端都终止与今日头条的合作,头条将面临消息来源的缺失。
今日头条尚未就凤凰新闻的指控作出官方表态,然而,该公司对“流量”的追求显而易见。张一鸣在先前的一次访谈中透露,今日头条在前三季度实现了60亿元的营收,平均每个季度营收达到20亿元,全年营收目标设定为100亿元。
在2015年的全年数据统计中,今日头条的信息流广告整体互动率,也就是点击率,达到了2.5%的水平;而开屏广告的互动率更是普遍超过了7%;尤其是近期推出的视频流广告,其互动率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22.8%。
互动率的增加预示着广告主在点击费用和广告展示成本上的减少,这一变化背后得益于算法和数据的强大支持。以今日头条为例,它每日对100T用户数据模型进行训练,并将广告内容作为一条新闻推送给众多客户端,从而实现了个性化的广告投放,即“千人千面”。下载量和日活跃用户数的提升,不仅代表着数据训练量的增加,也直接关联到广告收入的增长。
即便不是为了筹集资金,今日头条也迫切需要提升其下载量。据国内一位电商领域的从业者吴琼(化名)透露,她周围的不少从事App渠道推广的同行,都在积极寻找今日头条的商务联系人。这主要是因为今日头条在业界享有盛誉,以不惜重金推广下载量而著称。
吴琼指出,随着双十一的日益临近,电商和品牌方的需求愈发旺盛。无论是品牌商,抑或是今日头条,对流量的渴求都十分强烈,因此“流量劫持”这一现象依旧在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截至稿件完成之际,尚未接到其他新闻客户端流量遭受劫持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