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过故事不该草草结束,金庸为何不敢续写其襄阳大战后的事迹?
若有机会降临,你将选择成为肩负拯救苍生重任的郭靖式大侠,抑或效仿杨过,成为一位自在逍遥的流浪侠客?坦白讲,我并无郭靖那样的觉悟,因而对杨过的侠义精神更为倾心,时而仗义执言,时而与红颜知己调笑风生,既有侠骨,又不乏烟火气息,这才更贴近真实的人性。然而,杨过的故事本不应在书中草草收场。
(杨过、小龙女剧照)今日相聚,欢声笑语,兴致颇高;他日江湖重逢,定当举杯畅饮。我们今日就此告别。这句话,便是杨过留给众人的最后遗言。然而,他正当壮年,前途一片光明,为何金庸却不敢继续他的传奇?后世武林人士更是未曾提及他在襄阳大战之后的行踪,难道他后来遭遇了不幸?难道他早已离世?杨过夫妇在告别华山之后,去向何方?大多数人猜测,既然杨过对江湖纷争已无兴趣,他们很可能与小龙女一起隐居于古墓之中。这一推测确实成立,因为后来的确有杨过夫妇重返活死人墓的记载。然而,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通过郭襄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活死人墓,但迎接郭襄的只是一众古墓侍女,杨过和小龙女早已不在此处。他们显然仍在江湖上活跃,书中三个细节透露了他们的行踪。首先,杨过曾与小龙女立下约定,待她身体康复后,两人将一同前往温婉的岭南定居。他曾说:“待你身体痊愈,我们就一同前往南方。听说岭南四季如春,花开不败,绿意盎然,我们便不再舞剑弄拳,种田养鸡鸭,在南方的阳光下度过一生,养育众多子女。”在《倚天屠龙记》中,当描述郭靖夫妇的“倚天屠龙计划”时,明确指出铸造刀剑的原料源自杨过所赠的玄铁剑、君子剑与淑女剑,然而,这一情节并未在《神雕侠侣》中出现,这表明杨过夫妇在之后还曾重返襄阳。
神雕侠侣剧照中,第三个引人注目的是黄衫女的登场,这位女子年纪看似二十六七,却拥有非凡的武功,这表明杨过将他的绝世武学传承给了后人。这些细节共同揭示了杨过夫妇并未完全隐退江湖,他们依然在武林中有所作为,这也预示了他们最终的命运。在华山三论之后,杨过已跻身江湖五绝之列。所谓的“五绝”,实际上,即使是前辈中的黄药师、一灯大师,甚至是周伯通,也未必能够与杨过相抗衡。在现实与武侠的领域里,“后生可畏”乃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郭靖英勇牺牲之后,杨过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当世无敌的武林高手。试问,又有谁能对他构成威胁呢?非武林宗师,实乃昔日的对手,正是那位引领蒙古铁骑卷土重来的忽必烈。尽管忽必烈因蒙哥之逝而得利,若蒙哥未死,他难以登基,然而有些真相不宜公之于众。为了赢得人心,他必须为兄长复仇,因此,忽必烈必然派遣重兵对杨过进行围剿。自然,忽必烈若欲除掉杨过并非易事,因杨过并非需守孤城之辈,他摆脱蒙古铁骑的追击亦非难事。然而,杨过此刻还需应对另一重危机,那便是他的体能可能早已达到极限。尽管杨过并非武学狂热者,他却拥有极高的武学天赋,对武学之道亦怀有深厚的执着。
(金轮法王剧照)十六年前,他已受多位前辈的悉心指导,掌握了北丐的打狗棒法、西毒的蛤蟆功、东邪的弹指神通,以及他在古墓派所学的那玉女心经、美女拳法、天罗地网势。杨过的武艺可谓是种类繁多。然而,他在与蒙古高手激战正酣之际,金轮法王曾向他警示过一件事情。杨兄弟,你所涉猎的武学流派颇为广泛,我并非故意倚老卖老,只是觉得博采众长固然有其妙处,却也难免显得驳杂而不精纯。那么,你最擅长的武学是哪一门?你打算运用何种武技与郭靖夫妇一较高下,以洗刷前耻?不可否认,昔日的杨过确实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习武缺乏明确的方向,以至于他的武艺只能算得上是半瓶醋,尚未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你很难判断法王的这番“提醒”是善意的还是误导杨过的,但可以确定的是,杨过确实受到了误导。按照常理,杨过只需在自己已掌握的武功中挑选一门加以精研即可,然而他后来的选择却是独辟蹊径,先是修炼了玄铁剑法,又在剑法达到巅峰后转向修炼黯然销魂掌,这一系列举动使得他的身体早已承受不住重负。
当年他在修炼玄铁剑法之际,即便不是断臂之人,仅是常人,手持那重量逾几十斤的重剑,亦难以承受其重。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剑法修炼有成后,神雕兄更携他至海边与海潮搏斗,原著中如此描绘:“转瞬之间,海潮猛冲至身前,仿佛欲扑向岩石。杨过纵身跃起,突然感到背后传来一股巨大的力量,那是神雕展翅扑击所致。”他悬于半空,身不由己,猛地一声响,坠入了汹涌的白色波涛之中,口中顿时感到一股咸味,忍不住喝下了几口海水。这种训练持续了数年之久,杨过身为血肉之躯,怎能不感到疲惫。更关键的是,他所修炼的掌法不仅对身体造成极大折磨,心灵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这套掌法的核心在于心随意动,必须保持一种忧伤的情绪,才能发挥出其强大的威力。因此,他长期积郁成疾。
周伯通的形象鲜明,这位心无挂碍的顽童似乎越活越年轻,即便年近九十,仍能保持一头黑发。反观杨过,三十有多的年纪,却已双鬓斑白,这显然说明他的身体早已过度消耗,恐怕寿命不长了。因此,金庸并未将这段故事详细描绘,这无疑是对这位神雕侠士的一种尊重,至少他在隐退之际,留给人们的背影依旧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