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逐篇讲姓氏文化,姚姓起源竟源于此
中华姓氏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维系家族血缘关系的重要桥梁。《百家姓》这部著作在宋朝时期问世,收录了共计504个中华姓氏。与《三字经》和《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的三大经典读物。本系列文章将依照《百家姓》的原文编排顺序,逐一介绍和解读各个姓氏的文化内涵。
姚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单一起源且涵盖多个民族的姓氏体系,主要源自于传说中的帝王虞舜。虞舜,亦称有虞氏重华,是颛顼的后代,也是瞽叟的儿子,代表了东夷族群,位列三皇五帝之中,擅长制作陶器。他出生于姚墟(现今的河南濮阳),因此他的后代便以出生地作为姓氏,称之为姚氏,并将虞舜姚重华尊为姚姓的始祖。
舜,乃颛顼之六世孙,其世系可追溯至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直至重华。颛顼之子穷蝉,被封于姑幕(今山东莒县),并在那里建立了姑幕国。穷蝉因帝位之争被降为平民,从那时起直到舜的时代,舜始终保持着普通百姓的身份。舜在年幼时遭受了父亲瞽叟、继母以及弟弟象的虐待,尽管如此,他依然对父母孝顺有加,对弟弟象也颇为宽厚。这源于他孝顺的品质、善良的本性以及开拓土地的才能,因此,人们都乐意与他结交。
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别号陶唐,亦称唐尧,乃帝喾之子,位列三皇五帝之中,他察觉到长子丹朱性情顽劣,不足以继承帝位,于是着手寻找合适的继承人。他曾考虑过共工、鲧(即大禹之父)等人,但这些人选均不合适。后来,有大臣向帝尧推荐了舜,帝尧便将两位爱女许配给舜,并让儿子们一同跟随他,以此来考察舜的内外德行。尧最终将帝位传给了舜,舜在蒲阪(即现今的山西省永济市)设立了国都,创立了有虞国,将四凶(包括共工、獾兜、三苗、鲧)流放,选拔贤能之人,运用他们的才能,从而开创了一个政治清明、人民和睦的时期。
姚姓始祖:虞舜姚重华
舜在二十岁时因孝顺之举而声名鹊起,三十岁起开始接受帝尧的考验,历经耕作、捕鱼狩猎、制作陶器、开设市场等种种考验,到了五十岁时,他开始辅佐治理天下,六十一年正式登上帝位,统治了三十九年。后来,他将帝位禅让给了大禹,在巡视南方时,不幸在苍梧郡(今湖南永州)去世,其遗体被安葬于九嶷山。
周朝灭掉商朝之后,便将虞舜的后代分封至姚国(今位于湖北武汉地区),使其成为西周时期的诸侯国。然而,在春秋时期,姚国不幸被楚国所吞并,其民众和领土均归属楚国。此后,姚国的宗族成员便以故国名作为姓氏,自称姚氏。
此外,还有羌族、蒙古族、满族、德昂族、苗族、水族等民族,在民族融合与汉化的过程中,纷纷将姓氏改为姚氏。
得姓始祖:虞舜(姚重华)
发源地:河南濮阳(有争议)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帝察觉到子丹硃品行不端,不足以托付天下重任,因此决定将帝位传给了舜。舜,字重华。他的父亲名叫瞽叟,瞽叟的父亲是桥牛,桥牛的父亲是句望,句望的父亲是敬康,敬康的父亲是穷蝉,穷蝉的父亲是帝颛顼,颛顼的父亲是昌意。从穷蝉到帝舜,这一脉传承已经历经七代。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始终保持着庶民的身份。
瞽叟双目失明,舜母亦已故去,瞽叟续娶新妻,育有象儿,象儿性情骄纵。瞽叟偏爱新妻,屡次企图加害于舜,舜只得躲避;稍有失礼,便遭惩罚。舜始终孝顺父母,尊敬后母及弟弟,日渐坚定,毫无懈怠。舜二十岁时,因孝顺之名远扬。三十岁时,帝尧询问可用之人,四岳一致推荐虞舜,称其可任。于是尧将两位女儿嫁给舜,以观其内心;又让九位儿子与他同住,以察其外在行为。
舜在二十岁时因孝顺而闻名,到了三十岁,尧帝便提拔他,五十岁时他代理天子的职责,五十八岁时尧帝去世,舜在六十一岁继承了尧的帝位。他在帝位上执政了三十九年,南巡至苍梧之地时去世。他的陵墓位于江南的九疑山,那里被称为零陵。
姚姓图腾
迁徙路线:
姚姓源远流长,早在尧帝、舜帝、禹帝的时代就已经出现。虞舜诞生于姚地,即现今的河南濮阳地区,后来又迁居至妫汭,即现在的山西永济地区。其后代中,不仅有姚姓,还有妫姓,他们与陈姓、田姓、胡姓共同构成了“妫汭五姓”。为了团结一心、避免灾祸,姚姓和妫姓之间曾多次相互更改姓氏,尽管如此,他们仍保持着共同的血统和祖先。
先秦时期,姚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甘肃、河南、山东地区。
周朝灭掉商朝之后,除了在湖北武汉地区的姚姓后裔被封于姚国之外,还发现了虞舜的后裔妫满,也就是陈姓的始祖,他被封在陈国,位于今天的河南淮阳,又被称为陈胡公或陈妫满。到了陈敬仲的时代,为了躲避灾祸,他们改姓为田,并逃至齐国,在那里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了田氏取代齐国的统治。在西汉时期,为了避免王莽的动乱,他们迁居到了吴郡,即现在的江苏苏州姑苏区,并将姓氏改为妫。经过五代传承之后,又恢复了姚姓。东汉尚书妫皓也改回本族最早本姓的姚姓。
秦朝之前,姚姓已经发展到了山西、广西、四川等地。
在秦汉以及两晋时期,姚姓的一支迁徙至吴兴郡,而其他分支则散布于北方诸多地区以及东南各省份。与此同时,西北地区的羌族姚姓崛起,他们进入中原地带,显著增加了姚姓的整体人口规模。此外,甘肃和青海地区的姚姓族群也开始向南方迁移,抵达四川以及西南部地区。
十六国时代,羌族领袖姚苌创立了后秦,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在此称帝。他统治了陕西、甘肃东部以及河南的部分地区。历经三世三帝,国祚长达三十四年,最终被刘宋的刘裕所灭。其后,宗族成员被迫南迁至江南,其中主要成员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被处决。
在唐朝的岁月里,先后出现了两次规模宏大的南迁移民潮,姚氏家族随之踏上了福建与广东的土地。与此同时,他们在吴兴与甘肃陇州建立了显赫的宗族,姚姓的名声早已传遍大江南北。在人口众多的云南地区,更是特别设立了姚州(现今的云南姚安)。
在宋朝那个时代,姚姓家族主要集中于河北地区,同时也在浙江、陕西、江苏、四川、山西、广西、安徽、河南以及江西等省份有着较为广泛的分布。莆田姚天明的第九代子孙姚东夫,于绍熙年间自莆田迁至潮州,创建了横沙姚姓,此姓后发展成为福建潮州潮安区海阳的姚姓;姚天明的第九代子孙姚立夫,在淳熙年间从莆田迁至揭阳定居,并在揭阳海湖村仙阳开辟了新的家族,该姓后演变为揭阳姚姓;姚天明的第九代子孙姚粢,也在淳熙年间带领全家从莆田迁至潮邑城西,其子孙亦成为潮阳姚姓的一部分;这三位莆田姚姓的兄弟,共同开创了三阳之地。
在宋元明时期,姚姓族人主要自北方迁徙至东南部,其中浙江、江苏、江西和安徽等地成为姚姓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的姚姓家族中,有一支迁徙至了蒙化(现今的云南巍山)。
在明朝的开端,姚姓族人便踏足台岛,其中广西的姚武定、姚武宽、姚武官三位,他们的根在福建莆田,他们迁往海南,从而成为了姚姓进入琼州的先祖。在明朝时期,姚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广东、江西、安徽、山西等省份。
清朝时期,姚姓有进入台岛者,并开始播迁海外。
姚姓的起源地主要集中在西平、武威、吴兴、南安等郡,除了以这些地方为堂号之外,还有诸如三畏堂、历山堂、耕历堂、圣仁堂、求正堂、世德堂、谐孝堂等,这些堂号多与古代帝王虞舜紧密相连。虞舜曾在历山耕作,制作陶器,其孝行闻名天下,深受人们敬仰。他居住之地,一年之内便形成了村落,两年发展成为城镇,三年则成为都城。虞舜倡导“德为先,重教化”,谨慎使用刑法,助力社会从野蛮迈向文明。
战国时期,秦国的上卿姚贾,魏国人,其父曾是城门守卒,多次出使至山东六国,秦王嬴政封他为上卿,派遣他出使六国,成功瓦解了合纵抗秦的联盟,对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卓越贡献。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开国皇帝姚苌,字景茂,是今甘肃陇西人,羌族出身,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后赵名将、右丞相姚弋仲的第24子。唐朝时期,著名的宰相姚崇,原名元崇,字元之,来自今河南三门峡,祖籍浙江德清,是嶲州都督姚懿的儿子,曾担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的宰相,著有《姚崇集》。在当代,篮球巨星姚明,以及知名艺人姚晨、姚贝娜、姚二嘎、姚笛等,也都是姚姓的杰出代表。
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
祠堂: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的舜帝陵,其建造工程始于夏朝,最初建立在现今宁远县大阳洞附近的大阳溪畔白鹤观之前。历经秦汉时期,陵墓被迁移至玉王岩前。到了明朝,太祖朱元璋在舜源峰下重建了舜帝陵。清朝乾隆皇帝则拨款对庙宇进行了扩建。雍正年间,舜帝陵庙又经历了大规模的修缮。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建筑因年久失修而损毁,在民国时期,部分建筑更是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199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投资对舜帝陵进行了紧急修复。最终,在2000年,舜帝陵得以修缮完毕并对外开放。九嶷山舜帝陵的面积超过六百亩,其布局主要划分为公园、陵庙和碑林三大区域。在陵庙之中,还包含了仪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厢房以及钟鼓楼等众多精致的建筑和古老的碑刻。这些建筑均采用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宁远九嶷山舜帝陵
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五星乡瑕丘村的舜帝故里(关于其位置存在争议,另一种说法认为在山东鄄城,两地相距不远),在2000年被正式认定为舜帝的出生地。如今,每逢农历正月十八,瑕丘古迹大会都会举办,届时众多游客和信众会聚集在舜帝庙,共同祭拜祖先。虞舜诞生于姚墟之地,他在那里耕作于历山、捕鱼于雷泽、制陶于河滨,并顺应时节居住在负夏;姚墟位于濮阳县徐镇老街,雷泽则横跨濮阳县的新习乡、城关镇和五星乡;而历山则坐落在胡状乡的杨岗上村。
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棉城中山中路的姚氏大宗祠,亦称“保元堂”,其建造可追溯至明朝万历时期,旨在缅怀宋末民族英雄、潮阳县令姚鼎以及明代潮中“三凤”——姚琛、姚瑷、姚绍等杰出名臣。该宗祠占地面积达700平方米,采用土木结构,分为三进院落。宗祠内部石雕工艺精湛,装饰华丽,金碧辉煌,曾作为革命活动的中心以及学校的场所。经过岁月的磨砺,族人们开始着手进行修复工作,自1995年起着手重建,至2005年工程圆满完成并对外开放,该地已成为汕头市的文物保护地点,同时也是潮阳青年抗日救亡同志会的旧址。
广东潮阳姚氏大宗祠
家训家规:
《药言》姚舜牧(明):
第一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如同八根支柱,只有八柱支撑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有了这八个字才能塑造出一个健全的人。圣贤们一开口便谈论孝悌,因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若是不孝,那么这样的弟弟便无法算作一个完整的人。孩子们在幼年时懂得去爱,随着年龄的增长懂得尊敬,然而却失去了最初的纯真,以至于被人类所不齿。
《戴记》中记载了小孝、中孝、大孝,《孝敬》一书则阐述了孝道的起始、中期和终结,这些内容都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旨在不辜负自己的出身。一旦确立了孝道,随之而来的便是完善的人格,这样的人便被称为孝子,也即是完美的人。
第三章:无论贤良与否,都是我的子女,身为父母,切莫有一丝一毫的偏私。若偏爱成习,兄弟之间难免心生怨恨,等到父母去世,争斗和诉讼往往由此而生。创业之时,应考虑基业长存,这其中的道理必须清楚明白,以免给后世留下祸患。现今之人,只为子孙后代做牛马之劳,而子孙们却忘记了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恩。只要是一点一滴的衣食,都应铭记在心,常挂在嘴边,你们这些年轻人若能如此,必然能够自立自强,坚守正道,长远之计,不过如此而已。
第四章,《斯干》一诗中提及“鸟革翚飞”、“弄璋弄瓦”,景象繁华。然而,其开篇便言:“兄与弟,情谊深厚,相互亲善,彼此尊重。”未曾有不相亲善而能相互尊重,同时守护家业,延续子孙者。
第五章:兄弟之间偶尔会有不和谐的瞬间,此时应当坦诚相告,及时化解,这样并不会损害彼此的亲情。以大舜对待傲象为例,他固然心中有所不满,但从不隐藏自己的情绪,正因如此,他才成为了圣人。如今有些人表面上装作和睦相处,实则心怀怨恨,甚至发展到暗中嫉妒和结怨,难以解开,我实在不明白他们究竟怀着何种心思。即便在亲人离世之际,也应如同亲人尚在时那般,对待一切交往礼节、家庭事务以及他人的紧急困难,都应亲自出马尽力相助,不可互相推卸责任。
第六章:常言道,结发夫妻的伴侣千万不可轻易抛弃。若不幸先逝,而后续娶,更应怀念其往昔的辛劳,如今无法共享天伦之乐,应当加倍关爱其子女,这才是正道。然而,现今或许有人偏爱后妻或妾室,甚至对前妻所生子女也弃之不顾,难道前妻所生子女就非亲生吗?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第七章:在培养教育方面,并无其他方法,只是每日教导孩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教导他们谨慎诚信,教导他们广泛地关爱众人、亲近仁者。在稍有闲暇之余,再教导他们文学知识。教育过程中,既不急躁也不拖延,不让任何一个时刻被忽视,不让任何一个念头随意发展,从而保持他们的纯真无瑕,防止他们受到损害。这样,圣贤的教诲便得以实现。这便是所谓的通过教育来培养孩子的正道。
第八章提到,古代重视对儿童的培养,认为圣人的功业就在这里。然而,后世的人却容易变得骄纵。骄纵往往源于一时的纵容。然而,过度的宠爱不知疲倦,最终可能导致傲慢、虚妄,甚至沦为下流不肖之徒,严重时甚至会损害自己的根本,招致外来的祸乱,真是令人畏惧啊,真是令人畏惧啊!培养儿童并不只是针对男孩,女孩同样需要从幼年起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她们回归正道。女性最令人不齿的是失身,最恶劣的是多嘴多舌,长舌妇人的流言蜚语,以及那些教唆淫乱的男子,自古以来都有记载。因此,首先教育她们保持沉默,不要随意议论是非;其次教育她们节俭朴素,不要过分修饰自己的容貌。除了针线纺织之外,还应当教导他烹饪和饮食之道,以备将来家中所需。《诗经》中有言:“不偏不倚,只论酒食。”这九个字足以概括贤良保姆的教诲。
第九章:在谈论婚姻之时,理应仔细考量未来女婿与媳妇的品性以及家规家法,切不可仅仅因为对方一时的富贵而盲目追求。若女婿与媳妇品行端正善良,那么日后自会有许多益处,否则,即便对方地位显赫、财富丰厚,也并无实际裨益。
《麟趾》篇的第一章提到“振振公子”,第二章记载“振振公孙”,第三章则描绘“振振公族”。从子孙到宗族,无不充满生机,这便是家族的吉祥之兆。古语有云:子孙若贤良,家族必昌盛。愿我们全体族人共同努力。
第十一章提到,每个人都应致力于某一职业,其中最高尚的品格是致力于读书,而首要的职业则是务农,除此之外,从事工艺或商业也能维持生计,安定心志,使人终身得以避免祸患。然而,那些游手好闲之辈,往往会流连于偏僻之地,最终陷入法网,这是非常可怕的。因此,我劝诫后辈们不要成为游手好闲的人,也不要与这样的人交往,更不要收留那些游手好闲之徒。
居家生活,不可或缺的是亲友的辅佐,然而,正直的君子往往难以与人亲近,而那些谄媚的小人却常能赢得他人的喜爱,易于亲近和依赖。那些尚未确定自己立场的人,一旦遇到这类人,便会毫无保留地信任他们,毫无界限。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些小人所获取的,都是他们的隐私,而他们所追求的,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一旦稍有不合心意,他们便会将你的秘密公之于众。如此一来,你的名誉和家业都将遭受巨大的损害,哪里比得上亲近那些正直的君子所带来的益处呢?然而亲近的人离得远,邪恶的人却近在咫尺,关键在于敬字当先,若能敬人,正直的君子便会感到尊贵并乐于交往,而那些小人则会望而却步。不怀恶意却保持严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亲友中若有贤达之人,理应予以重视并广泛结交。然而,与人交往应讲究原则,若与素未谋面之人交往,不可轻率结交,以免自取其辱。与其花费大量金钱去结交一位显贵,却得不到对方的尊重,不如将这笔钱用于帮助贫困急需之人,使其得以度过难关,从而对他们产生无尽的感激之情。
第十四章提到,和睦家族之后便是和睦邻里,邻里关系与我而言,时间较长,理应亲近友好。若是以意气用事,对他们进行欺凌压迫,他们虽然可能会暂时忍耐,但心中怎能不产生愤怒?长期来看,若是在危难时刻无法得到他们的帮助,甚至可能结下无法化解的仇恨。
吾之子孙只需专注于耕读,切勿投身于官府服役;应脚踏实地谋生,切勿追逐江湖上的利益。官府之中有严刑峻法,江湖之上风波不断,实乃令人畏惧之事。然而,那些为官者舞文弄墨,行事冒险,其行为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世称其为清白之家,非轻易可得继承,因其行事朴素无华,家教崇尚节俭,交往以道义为本。对于声色货利、不合礼节之事,稍有损及家声者,皆应谨慎避免;至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廉洁守节等应当践行之事,对家声有重大影响者,则应积极效仿。在长幼尊卑齐聚之际,彼此互相劝诫教诲,皆以求不辱先贤之名为荣,此乃真正的清白之家。
第十七章:那些权势滔天,终有消散之时,又怎比那些坚守正道、注重根本的人能够长久地享有荣耀和兴盛呢?一首以茅草为主题的诗歌,反复吟咏,别有一番深远的韵味。
欲修身养性,必先平息内心的欲望之火;若要守护家园,应先摒弃无谓的奢望。对于精神与财富,珍惜每一分,便能享受相应的回报。对待他人,应如同对待自己,同样需要珍惜,切莫过度消耗他人的力量与情感,使其难以承受。一旦达到极限,若反悔自食其言,不仅会损害他人的利益,也会耗损自己的精力。人生路漫漫,书籍浩如烟海,事情繁多无尽,都应根据自身的精力去量力而行,不可勉强自己去做那些力所不能及的事,以免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年少时,我常常不懂得遵循事理,也常不懂得珍惜身体,如今每当想起,心中满是悔恨。你们这些后来者,应当自我反省,自我修养,不要效仿我的所作所为,以免到老时又心生懊悔。
诉讼并非美事,若遭遇他人的无理挑衅,必须极尽忍耐,切勿轻易提起诉讼。当实在无法忍受时,才可向官府申诉。若有旁人劝解,也应听从他们的调解。正如《讼卦》所言,“中吉中凶”、“不克”等语,最值得反复思考。然而,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做事之初就避免诉讼。
第二十章:遇到不得不亲自处理的事情,就应当亲自去解决,这样事情才能得以妥善解决。如果逃避责任,那么人们会认为你是懦夫,遭受欺骗和欺诈,后果不堪设想。而且事情最终也不会有结果,这样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又有什么好处呢?俗话说:前怕狼后怕虎,那自己的身体还有多少精力呢?这足以让人反思了。
第二十一章:积累财富与书籍,即便是有才德的人也认为未必能保住这些财富和阅读这些书籍,更何况是珍贵的玩物呢?自古以来,珍玩招致灾祸的事例屡见不鲜,更不用说在当今这个时代了。平民百姓无罪,却因怀揣美玉而获罪。除了维持生计的衣物和粮食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是多余的,除了布匹和谷物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是奢侈品,值得深思。
今日之人深信风水之道,纷纷将祖先的坟墓迁移或重新安葬,企图迅速获得福祉。然而,富贵和成功其实都有其天定的规律,生者若不努力修身养性,却一味依赖死者的阴德庇佑,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呢?更有甚者,为了追求风水而耗尽家产,为何不反过来寻求天理的指引呢?这无疑是陷入了迷惑。回顾往昔,有记载的不埋葬亲人的节俭行为,而说到孝顺之子与仁爱之人如何安葬亲人,也必定有其一定的道理,怎能不寻找一块风水宝地以安放逝者呢?然而,所谓的风水宝地,其实是指那些能够藏风聚气的地方,从而能够庇护后代。寻求繁荣昌盛之地,往往需付出极大的努力去争取,有时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以谋取私利,这种行为实乃违背天理,万万不可为之。若实在没有安葬之地,即便没有水源和蚂蚁,也能感到满足。或许有人会听从风水先生的建议,另寻他处以求得成功和财富,但这却是极其不孝的行为,天理不会对其予以庇佑,因此务必严格戒除,务必严格戒除。
吾前世未曾有过显赫之人,自吾起开始涉足仕途,这就像在广阔的江湖之中,突然出现了一座孤岛,只要精心培育,或许能够长久地延续下去,不受破坏;然而,若是遭遇半夜的风暴,那么它很快就会再次被江湖淹没。真是令人畏惧啊,真是令人畏惧啊!
创业之人,无不渴望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然而其根本所在,却离不开一个“仁”字。桃、梅、杏、果等植物的果实,都被称为仁。所谓仁,即是生生不息之意。若虫子侵蚀其内部,风霜穿透其外部,这样的果实还能存活吗?同理,人心若内生淫欲,外行奸邪之事,就如同虫蚀、风透一般,对此必须谨慎防范。这关乎子孙繁衍的大计。
第二十五章:世人为了后代考虑,都希望建立基业,然而没有极其宏大且长久的事业,舍弃心灵追求田地,舍弃德行追求房产,已经失去了根本。何况只追求利益,这是损害阴德的行为。想要让子孙长久享有,这怎么可能呢?
第二十六章:祖辈们积攒了多年的美德,才孕育了我们,使我们得以置身于衣冠之列。然而,有些人却依仗自己的才华和势力,肆意妄为,触犯了名教,实在令人惋惜。他们辛苦积累的点滴精华,竟在一瞬间化为乌有,尽归于尘土。
释氏曾言,若欲探明前生因果,今世承受便是答案;若欲洞察来生缘由,今世所为便是关键。此话颇有见地,然而提及前世后世,不过是轮回之说的体现。我常思及昨日之前,我的父亲和祖父,他们都是前世的身影;而今日之后,我的子女和孙子,他们将是后世的延续。若无祖父的积累,昔日的辛勤养育,哪有今日的我?今日的所作所为,若与祖父的积累相比,是否能够期待此生得以善终,子孙后代能够承福?这确实是应当警醒深思的。
第二十八章:余令新兴,并无其他优点,唯独赈济一事,自认为可以弥补之前的过失,然而有人揭露说:百姓的一粒粮食都没有得到,全都被私吞了。我亦不敢争辩,只是在衙舍中写下:勤于体恤,是否被天知晓;品评由他人,得到与否,都是自我所得。如今虽不敢说天必知晓,但相较以往,自我满足感已然增强。你们日后若有出仕,只需做到问心无愧,不要因为别人的赞誉或诋毁而自损自伤。
《大学》一书,主要论述的是个人修养;《中庸》则专讲道德修养;《易经》则着重于如何弥补过失。其中“修补”二字尤为精妙,器物损坏了,尚且要考虑如何修补,那么对于身心呢?更是应当如此。
《易经》有言:“智慧若不明朗。”而《诗经》亦云:“无人不愚昧。”那些自以为聪明智慧的人,往往会陷入迷茫的境地,实在是令人惋惜!因此,人们应当重视培养自己的智慧,保全自己的明智。
第三十一章:智慧与仁爱之道不可或缺,而权谋与算计则不宜采纳。因为智慧与仁爱之道,若能善加运用,便能导向正义;而权谋与算计,若被滥用,则可能导向诡诈。正义与诡诈之间的区别甚远,且关乎个人品德,务必谨慎对待!
第三十二章提到,不宜过于显露,不宜过分依赖,不宜过度享受,能够收敛退让,保留一些不尽之处,自然会有无尽的益处。阿莹若被人所羞,刚愎自用则令人厌恶。不固执己见,不曲意逢迎,这才是中庸之道。寻常之人难以做到,能够在动荡的风潮中站稳脚跟,这便是高雅的操守。
第三十三章:淡泊二字最为精妙,淡,意指恬静淡然;泊,则是指安定宁静。若能恬静淡然,安定宁静,心无杂念,这份心境岂不自在?反之,若追求浓烈艳丽,追逐时势,蝇营狗苟,劳心劳力却日渐笨拙。这与淡泊宁静的生活相比,又怎能相提并论呢?
第三十四章中提到,人的行为应当正直,园林的布局也应如此,然而在方与圆的运用上,却需把握适当的时机。《易经》中阐述了圆通与方正的智慧,若将“易”与“贡”两字结合起来,便揭示了易的奥妙,即通过变化来贡献方圆之道。过于尖锐的棱角并非真正的方正,而与世无争、随和光明的态度也不等同于圆满,固执己见、不通变通则不属于易的范畴。因此,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第三十五章阐述了圣人的教诲,他教导人们应终身保持谨慎,遵循“非礼勿视”的四句话;他教导人们应终身注重养生,牢记“戒之在色”的三句话;他教导人们应终身追求安闲,以“君子素其位而行”这一章节为准则;他教导人们应终身享受,以“居天下之广居”这一节为榜样。
盘根错节之境,足以考验我的才华;波涛汹涌之时,足以检验我的操守;险阻重重之际,足以考验我的思维;震撼剧烈之际,足以检验我的力量;忍受屈辱之时,足以检验我的度量。
学者之心,犹如白昼之明,若不热爱学习,那么即便对仁爱、智慧、诚信、正直、勇敢、刚毅等美德有所追求,也难免有所欠缺。何况其他美德呢?终身学习,终身追求,这样的心灵自然会光明磊落,超越常人。在世间,占据最高地位的是读书这一行为,然而读书之所以占据高位,并非因其势位,而是因其对品德的提升。
面对事情,首先要辨明对错,接着权衡利弊,明白对错就不会轻率行事,懂得利弊便不敢胡作非为,如此行事便能无往不利。令人不解的是,有些人却不懂得这些道理,反而自投罗网,陷入危难之中。
决不可有得过且过的念头,决不可行窃取他人之物,决不可养成轻浮放荡的态度,决不可成为懒惰懈怠之人。在忙碌之际,更要严格自律;在紧迫之时,更要严守规矩;在愉悦之时,更要保持警惕。
姚姓在全国各地均有足迹,尤其在河南、浙江、安徽等地分布广泛,其次是广东、江苏、四川、河北、湖北、湖南、山东、陕西、辽宁、福建等地,其中河南的姚姓分布最为密集,形成了以皖浙苏和粤湘为中心的两个高密度聚集区域。
常见单姓分布:姚姓主要分布在河南
姚姓人口大约为538万,在全国姓氏排名中位居第51位,而在百家姓中则排在第101位。
姚姓源自虞舜,他诞生于姚墟,并以出生地作为姓氏。他双目皆具双瞳,因此得名姚重华。虞舜因孝顺、多才多艺、仁义道德而著称,经过四方大臣的推荐,历经重重考验与困难,最终登上帝位。他胸怀宽广,乐于接受忠言,严惩奸邪之人,运用仁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使得部族发展成为中原地区最为强大的部落联盟。他继承了帝尧的美德,将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舜帝被誉为中华道德文化的开山鼻祖,司马迁在《史记》中赞誉道:天下之明德无不源于虞帝。从姚姓衍生而来的姓氏包括妫、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共计六十余种,这些繁姓虽各不相同,但都源自同一根源,血脉相连。舜帝的后裔遍布全球,其人口数量约为三亿,且在海外设立了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
剧照:虞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