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因矿而兴的工业摇篮,浴火重生后向海图强加速崛起
唐山,北依燕山,南临渤海。
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兴起,开滦煤矿的开发与建设,为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该地成为我国北方近代工业的起源地,享有“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美誉。
历经重重考验,这座城市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在大地震的摧毁之后,唐山的人民展现了无私奉献、共渡难关、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于废墟之上创造了重新崛起的奇迹。
如今,它再次踏上征程,朝着海洋的力量进发。资源密集的重工业城市正迅速推进转型升级,一个崭新的唐山正迅猛地崛起。
因矿而兴
以山命名的矿与城
高耸的井架数十米之高,矗立在城市的上空,巨型绞车缓缓转动,一箱箱乌黑的煤炭从数百米深的地下被运送至地面;在唐山市区内的开滦集团唐山矿一号井,机械化生产的场景已经持续了140多年。
唐山矿一号井始建于1878年,它标志着开滦煤矿的前身——开平煤矿——的开采序幕。这座矿井,作为中国大陆首个机械化煤矿,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唐山之所以繁荣,得益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唐山市”这一地名是在近代才被命名的。它是在“唐山矿”成立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实际上,“唐山”最初只是一个山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唐山历史文化专家葛士林这样解释道。
唐山地处燕山之北,面向渤海之滨,地形呈现出北高南低的走势,北部以山地为主,中部则是广阔的平原地带,而南部则是沿海的盐碱地和低洼的草地湖泊。
“唐山”这一山名所指代的是现今的大城山,该山属于燕山山脉的延续部分,其主峰的高度达到了122米,这一高度使得它成为了唐山市区内最为突出的制高点。
“唐山”这一名称,源于两种说法,一是始于唐朝的说法,二是后唐的说法。据传,唐朝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率领十万唐军东征高丽,曾在大城山驻扎,并将山赐予唐姓,从此该山便被称为“唐山”。而关于后唐的说法,则是由于后唐时期李嗣源在此屯兵而得名。民间流传着后唐清泰年间姜将军斩杀蛟龙的传说,并且在大城山上还建有姜将军的墓,作为这一传说的实物证据。
近代以来,若要探寻唐山这座城市的成长历程,便需从开滦煤矿的创建历程讲起。
开滦煤矿这一复合型地名,是由开平煤矿的“开”字与滦州煤矿的“滦”字相结合而成。这个名字的背后,蕴含着开滦煤矿从诞生到成长的丰富历史。
开平地区自明永乐元年(1403年)设立军屯,随后建立镇守,该地煤炭资源丰富,自古以来便存在众多小煤窑。史料显示,当地居民自永乐年间起便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煤炭开采。葛士林解释称,在洋务运动期间,新兴近代企业的发展亟需大量煤炭,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便派遣其得力助手唐廷枢前往开平寻找煤炭资源。
勘探结果显示,位于开平西部约20华里的乔家屯地区,当地采用传统方法挖掘的煤炭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地方的煤炭。
1878年7月24日,开平矿务局宣告正式成立。唐廷枢作出决策,将开平矿务局的首口井设立在乔家屯的西南方向,鉴于矿址坐落于唐山南部的山脚下,因此命名为“唐山矿”。
乔家屯昔日隶属于滦州府管辖,不过是一个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随着开平煤矿的设立,工业的发展吸引了众多人口的涌入,乔家屯因此成为了百万人口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发源地。葛士林表示,时至今日,乔家屯当年的位置依然是唐山市的中心区域,乔屯南街、乔屯街道办事处、乔屯社区等地名依旧沿用,这些名称正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1900年,正当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时,英国人趁机侵占了开平煤矿。为了夺回矿权,清政府曾将诉讼案提交至英国最高法院。1908年,为了实现开平矿权的回归,清政府特别设立了滦州煤矿。
开平设为镇,滦州则升格为州,煤矿的命名中已显现出清政府“以滦州统辖开平”的规划。然而,这一目标并未实现。葛士林指出,1912年,开平与滦州两座煤矿合并,成立了开滦矿务总局,但实质上仍受英国人操控。直至1952年5月,成立代管机构,接管开滦煤矿,我国才彻底收回了对开滦的全部矿权。
开滦煤矿的建立发展,带动工业和资本在唐山不断聚集。
1881年,唐廷枢负责建造了连接唐山与胥各庄的铁路线路——即唐胥铁路,该铁路标志着中国首条采用标准轨距的铁路诞生。与此同时,他下令制造了中国首台蒸汽机车,名为“龙号”机车。
此外,开平煤矿不仅设立了我国首座蒸汽机车维修工厂——唐山修车厂,还组建了我国首个铁路企业——,并建立了我国首家水泥生产企业——,这家企业后来发展成为。
煤矿的开采、铁路的延伸、医院的建立、学校的创办,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唐山街道和巷弄、商业网络以及交通格局的形成,而且加速了近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塑造了一座工业城市的整体框架。葛士林如是述说。
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唐山地区已建立起以开滦煤矿、铁路制造工厂以及华新纺织厂等众多大型企业为核心,较为完善的近代工业架构。
唐山凭借工业发展壮大,自开滦煤矿设立以来,近代工业化进程为城市的成长奠定了根基。现今在唐山市的名称中,依然能够发现诸多“开滦”的痕迹。
开平矿务局在1896年挖掘了西北井,该矿井因坐落在唐山矿一、二号井的西侧而得名。然而,由于井下严重透水,1920年该矿井被迫关闭。尽管已经废弃超过百年,但“西北井”这个地名却始终流传至今,现在,这一地区的社区和小学依然沿用这个名称。
开滦煤矿在初创阶段,招募了多位外籍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在西山地区为外籍人士建造了住宅,这逐渐演变成了西山“洋房子”别墅区。而西山口,则是连接唐山矿区与该别墅区的必经之地。如今,西山口周边汇集了医院、演出场馆以及社区设施,依旧保持着往日的热闹景象。
双桥里得名于唐胥铁路所建铁桥,沟东大街与荷花坑等地名则源于唐山矿排水沟的流淌,这些地名承载着近代工业的痕迹,成为唐山城市历史中不可磨灭的独特印记。
浴火重生
见证新唐山崛起于废墟之上
楼群排列得井然有序,楼身涂饰着红白相间的色彩,道路宽广,两旁绿树成荫,花园广场既精致又清新——位于唐山市路北区机场路街道的祥富里社区,共有住宅楼80栋,居住着4300户家庭,总人口超过1.3万人,这是一个规模相当可观的居住区,而且在唐山地区颇为普遍。
我们居住的小区是地震重建的首批安居项目,它被赋予了“祥富里”这一新名称,其中蕴含着和谐与富饶的美好寓意。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林静这样介绍道。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遭遇了一场7.8级的大地震。灾难发生之际,这座工业重镇瞬间化为废墟,民用建筑中94%被震毁,工业及其他建筑则有90%倒塌或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曾经,有人断言唐山从此将永远消失在地球上。
然而,废墟之上却迸发出了新唐山不屈的伟力。
入冬前,百余万间简易住所拔地而起;1979年,震后重建的首个居民区——位于陡河以北,因此得名“河北1号小区”的河北里小区宣告完工;至1986年,唐山总计建成各类建筑18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达1122万平方米,占比62.3%;市区内141万人口中,23万户家庭入住,占总户数的98.5%,人均居住面积超过7平方米,位居全国首位。
唐山地震过后,着手进行城市重建,明确提出要打造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在当时,这一系列的理念和措施都堪称领先。唐山历史学会的荣誉会长曾文友指出,在我国,“小区”这一概念正是唐山在重建过程中首次被提出的。城市布局中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区域,小区内需配备完善的设施和绿化环境。住宅设计采用单元式结构,每户家庭都拥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此外,小区重建的规范中明确设定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即“八度设防”标准,这意味着即便遭遇七八级地震,建筑或许会遭受损害,但绝无倒塌之虞。
为了加速建设进程,唐山邀请了全国7家知名设计院,共同提交了10套“标准设计”作为参考模板,各小区均采纳其中一套进行应用。由此,唐山的“单元房”如雨后春笋般,一栋栋拔地而起。
祥富里、曙光楼、富强楼、红星里、团结里……这些在地震后命名的地点,如今看似有些陈旧,带有几分乡土气息,然而在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名字背后,却蕴含着唐山人民擦去泪水后对美好未来的深切期盼。
震后地名,也有一些从来都不普通。
位于唐山市路南区的这个小区,由几排平房构成,与周边高耸的楼宇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独特。这些平房是专为截瘫患者设计的无障碍住宅,而这个小巧的居民区被称作“康复村”。
唐山大地震导致二十四万人丧失生命,十六万人遭受严重伤害,其中截瘫患者达到三千八百一十七人。地震过后,唐山地区共建立了十八所截瘫疗养院,这些疗养院的主要功能是收养、治疗和康复截瘫伤者。
1981年落成并正式启用的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专门负责照料地震导致截瘫伤者的机构。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众多截瘫伤员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不仅颠覆了外国专家关于截瘫患者最多只能活15年的说法,更缔造了令人瞩目的生命奇迹。
唐山人民秉持着公而忘私的精神,与共患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在党中央的坚定领导下,以及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持下,不断书写传奇——地震发生后第10天,便产出了第一车煤炭;第28天,又炼出了第一炉钢铁;地震后的第一年,工业企业便全面恢复了生产;第二年,全市工业产值超过了地震前的水平,农业生产也实现了全面恢复;十年之后,一座崭新的唐山崛起于世人眼前。
1986年,唐山抗震纪念碑落成于城市中央。
八块花岗岩浮雕代表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持,而那座高达30米的主体纪念碑则寓意着新建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与之相对的副碑呈现出一片废墟之状,碑文上记载:“今日的唐山,宛如历经劫难后重生的凤凰,在冀东肥沃的土地上振翅高飞。”
此刻,在抗震纪念碑附近不远的凤凰山之上,一座白色凤凰雕塑,其翅膀伸展,仿佛即将腾空而起,静静地目睹着这座“凤凰城”在烈火中涅槃,焕发新生。
凤凰山古称双凤山,据传在明朝以前便有此名。据考据,这一地名至少在辽代时期就已经存在。
凤凰山的名称由来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它的名字来源于山体的形状,东西两侧的山峰宛如凤凰的翅膀,而山后则像凤凰那长长的尾巴;另一种说法则与“凤衔而至”的神话传说有关。
凤凰山被规划成了一座公园,工程于1956年启动,并于1963年竣工并对外开放。在唐山大地震的灾害中,公园内的景观和设施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毁。在救灾行动中,公园的宽敞区域被用作安置受灾民众以及救治伤员的重要场所。
1984年,凤凰山公园在重建后重新对外开放,其正门附近竖立起一座高达7米的白色凤凰雕塑。这座雕塑以灰烬中重生的凤凰形象为设计灵感,寓意着唐山在废墟中焕发新生。
1990年,唐山荣获联合国人类住区(生境)中心授予的“人居荣誉奖”。联合国相关官员表示,唐山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民众的广泛参与对于提升灾后人类居住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重建、振兴、快速发展,唐山的面貌不断发生改变。
城市里,越来越多的高楼拔地而起。
跨入21世纪,伴随着对凤凰山公园的全面改造,凤凰雕像曾被移除,然而在2016年,它又在原处得以重建。与此同时,在市区内的另一座公园——南湖公园,一座高达70米的巨型铜雕“丹凤朝阳”也崭露头角,成为了城市的新地标。
经过重重磨难,唐山人民在烈火中涅槃,凤凰的象征已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间,“凤凰城”这个名字承载了不凡的寓意。
新地名涌动新生机
7月28日15时35分,一艘名为“远谷海”的船只,其上装载着大约40万吨的巴西铁矿石,缓缓驶入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矿石码头的5号泊位停靠。自2022年9月该码头首次成功接纳了一艘满载40万吨的“远津海”轮以来,这已是渤海湾区域第二次迎来载重40万吨的巨轮。
曹妃甸港区被誉为“钻石级”的深水大港。从矿石码头放眼望去,只见碧波荡漾,天空湛蓝,海面平静无波。众多巨轮在此穿梭不息,数十米高的巨型卸船机挥舞着庞大的“巨臂”。
难以置信,眼前这座充满生机的“港城”,在十几年前却不过是一个与自然海岸线相隔18公里的孤岛。
在港口建设之前,这片区域被当地居民称作“曹妃殿”,它是一片狭长的沙丘,东西延伸较长,南北宽度较窄。海潮上涨时,沙丘顶部会露出类似帽子的沙地,占地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岛上仅存一座古老的遗迹,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曹姓的妃子而建造的殿宇,以及一座指引渔民航行的灯塔。
曹妃甸深水港口,地处大海之滨,拥有深邃的航道,而其背后陆地则分布着浅浅的滩涂。这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对建设者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通过吹沙填海的方式,实现了造地的目标,随之而来的是大港、高楼、工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成,一座崭新的工业基地由此诞生。
2005年12月16日,一座可容纳25万吨级矿石的码头正式启用,开启了国际航运的新篇章。曹妃甸港区,这片位于渤海之滨、因港口建设而崭露头角的新兴地区,自此在国际舞台上声名鹊起。
曹妃甸港区的整体规划岸线长度达到了125.7公里,规划内可建设泊位共计386个。在2022年,该港口的货物吞吐量成功超过了5亿吨,在全国沿海港口的排名中位居第八。
唐山位于渤海湾的核心区域,这里海洋资源和海岸线资源极为丰富,其海岸线长达251.33公里,海域面积达到4336平方公里,这两项资源分别占据了全省的45.48%和64.3%,因此唐山当之无愧地被誉为滨海城市和海洋大市。
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唐山着手规划港口建设。到了1989年,位于乐亭县王滩镇周边的渤海之滨,唐山港的施工建设正式启动,从而终结了唐山虽有海域却无港口的历史。
王滩镇的岸线非常适合建设港口,其长度达到10公里,水深且岸坡陡峭,水域开阔且缺乏遮蔽。此外,该地区海底主要由细砂、粉砂和硬泥构成,锚泊条件优越。由于受到流入渤海的黄海暖流分支的影响,这里在冬季水温相对较高,结冰现象较轻,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建设天然良港的有利条件。
1993年,北京市与唐山市携手共建港口,唐山港因此更名为京唐港。该年,港口成功实现国际航行。遵循“一城一港,以城命名”的国际通行做法,到了2005年,唐山港的名称得以恢复。
2021年,标志着全省首个“水水转运”码头——唐山港丰南港区的开通。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唐山港“一港三区”即曹妃甸港区、京唐港区和丰南港区的整体布局正式确立。
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唐山港现已拥有144个生产性泊位,并开通了235条国内外贸易航线,实现了与全球80余国及地区200多个港口的互联互通。
在2022年,唐山港实现了76887万吨的货物吞吐量,成功跻身全球港口排名第二的位置。
从无港之海到形成“一港三区”的格局,唐山港的新名称接连问世,这些名称不仅见证了唐山港的建设历程,也映射出唐山在振兴发展道路上的缩影。同时,它们还体现了唐山依靠这一大港,迈向海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基石。
近年来,唐山市致力于“新型工业化、大型港口建设、高科技发展”三大战略目标,积极推进资源型重工业城市的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不仅向海洋方向拓展,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正逐渐展现出一幅天蓝水清、绿意盎然的生态美景。与此同时,新的地名也犹如这幅画卷中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南湖位于唐山南部,曾是采煤沉降区,紧挨着市中心,占地面积达1800公顷,在全市的沉降区中面积最为广阔。地震过后,这里变得荒凉,人迹罕至,变成了废弃之地。夏日里,蚊蝇成群,污水横流;而冬季,则灰雾弥漫,一片狼藉。在南湖这一地名被正式命名之前,当地居民习惯将其称作唐山的“锅底坑”或“龙须沟”。
自1997年起,唐山对南部采沉区展开了全面的整治行动。经过不懈的努力,南湖已蜕变成为一片波光粼粼、绿意盎然、鸟儿栖息的“城市绿洲”。
2016年,一场以“都市与自然,凤凰涅槃”为主题的盛大世界园艺博览会于南湖地区隆重举行,吸引了全球目光。
近些年,南湖区域已经成为唐山的一处“城市会客厅”,不仅孕育了新的商业形态,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并且相关配套设施也在持续优化和升级。
大剧院、国际会展中心、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唐山档案馆等众多建筑,形态各异,宛如璀璨的明珠,环绕在南湖之畔,为这座城市平添了几分独特的韵味。
南方有南湖之景,北方则有花海之美。唐山的花海之地,亦系由昔日的“工业伤痕”蜕变而来,成为一处崭新的地名。
唐山花海位于市中心与开平区的交汇地带,此处曾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开滦马家沟矿煤炭开采区。由于长时间的煤炭开采导致地面塌陷,加上钢铁企业的运营以及“散乱污”企业的集中,这片区域曾遭受严重破坏,景象凄凉。
以南湖的改造为示范,唐山立足“废墟再利用、湿地经济开发、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理念,成功打造了唐山花海这一庞大的生态修复项目。在这片“千顷花海、炫彩园林”的壮丽景观中,原本的工业厂房建筑经过改造升级,转变成了文化创意园区。
现在,一条超级绿道起点位于南湖,终点延伸至花海,同时将唐山工业博物馆、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培仁历史文化街区、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景点一一连接。这些地点连缀成线,形成了一条别具一格、百年工业重镇的迷人风景带。
沿着渤海之滨至都市核心,众多新兴地名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活力,共同描绘出唐山城市在转型与绿色发展方面的鲜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