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走进乌兰察布:探寻绿富同兴之城的生态保护路
岱海之畔,波光闪烁;苏木山脚,绿意盎然;云谷之巅,天空湛蓝。乌兰察布的深秋,每一处都如画般美丽,青山绿水蓝天相互映衬,让人心旷神怡。在这个深秋,中新网记者踏足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探寻这座城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之道。
图为集宁霸王河公园。王俊平摄
乌兰察布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享有“中国草原避暑胜地”的美称。近期,该地区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综合治理,致力于打造现代化的环境治理架构。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指标不断优化,环境质量亦持续改善。
在集宁区霸王河畔的河边小道上悠闲漫步,水面清澈,河岸翠绿,飞翔的鸟儿翩翩起舞,四周洋溢着勃勃生机,众多市民络绎不绝地在此散步、进行锻炼。
霸王河的生态环境正日益改善,河面清澈见底,鸟鸣声声。我常在此地晨间锻炼,跑步其间,尽情吸纳清新的空气,内心倍感愉悦。集宁区的居民梁晓红不禁感慨万分。
霸王河,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生命之源,曾遭受河水污染和水源短缺等严峻的生态挑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持续发展,也对居民的健康生活构成了巨大威胁。
自2010年以来,乌兰察布市及集宁区对霸王河穿越集宁区的全段进行了彻底的整治。如今,一条长达22公里、宽达1公里的绿化景观带生态公园已呈现在我们面前,曾经干涸污浊的霸王河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而且成为了当地当之无愧的景观河。
霸王河的变革仅仅是乌兰察布地区生态修复的一个典型例证。在近些年里,乌兰察布市致力于发起针对蓝天、清澈水域和肥沃土壤的三大保卫行动,并设立了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该委员会积极推动岱海地区的生态水治理,从原先的单一湖泊治理模式,逐步转变为流域整体和生态综合治理的新模式。
图为工人们在化德县防沙治沙项目作业区开展作业。郭小燕摄
乌兰察布中心城区在2023年的空气质量表现优异,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2.4%,同时,PM2.5的平均浓度仅为23微克/立方米。进入2024年,全市范围内五个国控断面的水质均达到了Ⅲ类以上标准,而纳入考核的八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其水质达标率更是达到了100%。此外,当地对于重点建设用地的安全利用得到了有效保障,且未发生任何重特大环境污染责任事件。
绿色不仅美化了乌兰察布的自然风光,还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提升,帮助民众踏上了富裕的道路。
在化德县刀拉胡洞村的防沙治沙项目区域,新生的绿意映衬着生态环境转变的奇迹。在此之前,这片土地曾遭受严重沙化,但如今,人潮涌动,机器轰鸣,挖掘和整地的工作正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刘军,刀拉胡洞村的党支部书记,对过去的恶劣环境仍记忆深刻。他记得,那时的村周围草原已经严重退化,每当风起,黄沙便弥漫天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也极大地干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
自生态修复工程启动实施,这片土地的气候状况明显改善,降雨量显著增加,沙尘天气大幅减少,农作物的产量也逐年提高。众多村民投身于生态项目的日常维护工作,不仅使家园焕然一新,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经济状况。刘军如是说。
化德县并非唯一,乌兰察布的众多地区也在积极寻求方法,将美丽的自然环境转变为丰富的经济资源,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生态带来的经济效益。
图为秋日的卓资县红召九龙湾。王俊平摄
兴和县察尔湖凭借其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促进了“农业、商业、工业、文化旅游和康养”的融合发展,孵化了现代农业、康养旅游、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多种业态。它成功塑造了“绿色养生谷休闲察尔湖”的品牌形象,每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8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
四子王旗凭借其丰饶的生态环境,着力推进马铃薯、肉羊、肉牛以及旅游业等核心产业,力图构建以马铃薯、肉羊、新能源、化工、旅游为核心的“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
卓资县打造了诸如林胡古塞、红召九龙湾、红石崖等众多生态旅游目的地。在2023年,该县共吸引了145万名游客,国内外游客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全县的经济增长,实现了8.7亿元的旅游收入。
开启窗户,满目生机;迈步而出,美景尽收眼底。坚持不懈的绿化努力使得乌兰察布的天空碧蓝,繁星闪烁,清澈的河流和肥沃的土地得以永葆,绿色生活已成为当地人民的幸福基石。现今,乌兰察布通过绿色发展拓宽了财富获取途径,使得绿色发展的品质更加优良,同时也让我国北疆的风景更加迷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