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聚焦!从十八洞村看精准扶贫十年山乡巨变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3年11月15日03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曼斯
2013年11月3日,国家领导人莅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十八洞村进行实地调研,并在此首次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理念。
十年间,苗寨起春风,山河披锦绣。
回首过往,历程充满挑战,景象颇为壮观。自10月24日起,湖南日报全媒体平台推出了“老支书视角下的新变迁”专题,通过15位脱贫村老支书的讲述,描绘了三湘大地上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生动呈现了新时代农村的巨大变革。
山路成坦途,山窝变“金窝”
——道路N通八达,自来水、放心电、宽带进村入户
大山巍巍,沟壑纵横,曾经将贫困与繁华隔绝开来。
“精准扶贫”的率先实施地十八洞村,坐落于武陵山脉的深处,其平均海拔高达700米。这里山势险峻,沟壑纵横,道路崎岖难行,曾给村民们带来极大的困扰。据十八洞村原党支部书记石顺莲回忆,过去村里仅有一条3.5米宽的泥土路,每逢雨天便坑洼不平。村民们修缮房屋所需的沙石材料,全靠驴子驮运。
如今,道路已经铺就,十八洞村敞开了通往外界的门户。家家户户都能享用上安全的自来水,享受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以及干净卫生的厕所设施。全村范围内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电商服务站点为商品和农产品的流通提供了便利,而村小学也升级为配备了现代化网络联校教室的教育场所……
十年前,南岳坪村尚无任何水泥路面。往昔,村民们若欲出村,必须乘坐船只横渡水库。轮渡取消后,村民需步行长达五公里方可离开村庄。在湘乡市南岳坪村党总支前书记李清奇的眼中,家家户户都能拥有水泥路,这曾是几代人心中的美好愿景。而今,这一梦想已然成真,村中新建房屋如春笋般涌现,饮水、供电、宽带接入等基础设施全面展开,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已与城市居民无异。
陶源村坐落在桂阳县舂陵江镇的西部区域,自宋朝时期起,村民们便家家户户从事陶器的制作。然而,由于当地交通条件较为封闭,运输颇为困难,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逐渐走向衰落。
2017年,村干部积极争取资金、寻求援助,成功修建了通往镇上的主要道路,并确保了每个小组都铺上了水泥路面。宏飞陶瓷厂的老板李飞表示,道路的畅通使得村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制陶厂的运输损耗也减少到了2%以下。伴随着全村制陶业的稳步发展,到2022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了2万元。
腰包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
洞口县竹市镇曲塘村的往日党支部书记许又石向人透露,昔年村民们通过种植“雪峰蜜橘”赚取了财富,而现在他们开始琢磨如何提升居住环境的美观。到了2022年,村民们齐心协力筹集资金和物资,总计筹集到了150余万元,着手开始建设他们心中的美丽家园。原本的污浊池塘、废弃垃圾堆、牛舍和鸡舍已全部清理并拆除,院落前后的花木郁郁葱葱,深入挖掘历史、乡风、民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精心打造出具有独特风格、浓郁韵味、高品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农家庭院,为曲塘村增添了价值与色彩。
青山成“银山”,穷乡变福地
——乡村发展,产业为先,变“输血”为“造血”
一条条道路陆续竣工,一个个“瓶颈”依次破解,从而为贫困地区敞开了通往富裕的大门。
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那里的“荷花虾”摇身一变,成为口味虾、蒜蓉虾、油爆虾等多种美味,深受食客喜爱。整个村庄的土地经营权实现了集中流转,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村民们发展了“湘莲”立体规模化套养,使得“荷花虾”的名声传遍了各地。2022年,该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70万元,而今年,这个数字有望突破100万元。
会同县高椅乡的雪峰村坐拥数万亩竹林资源,然而在早年,由于交通条件不佳,南竹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对外销售。村民们虽然守着这片“绿色银行”,却年复一年地过着贫困的生活,这也成为了村党支部前任书记伍永发长久以来的心头之痛。
道路畅通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变化。雪峰村成功引入了多家企业,共同开发南竹资源,并生产出干簧片、竹丝、竹地板等多种竹制品。目前,这里每天都有大约30吨的南竹制品被运出,远销至沿海地区。
安化县渠江镇桃坪村的往日党支部书记胡家庭向人透露,渠江镇是安化黑茶渠江薄片的诞生地,而渠江薄片一度成为该村最为突出的产业。近年来,桃坪村对渠江薄片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梳理,并成功研发了新的品种,使得这一历史悠久的名茶得以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此外,村里还设立了“茶叶合作银行”,其中村集体持有70%的股份,而社员则持有剩余的30%。村民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每家仅投入一股资金,每股金额为2000元,此举旨在唤醒农村中未被利用的资金,进而推动产业的繁荣发展。
抵达仙坪,游览仙山,品尝仙果。炎陵县垄溪乡的仙坪村在近年里,致力于黄桃、新世纪梨、猕猴桃等产业的培育,已然成为全国闻名的“炎陵黄桃”生产基地,同时也被誉为远近驰名的“水果之村”。村里的党支部前书记罗冬兰亲身见证了村庄的巨大变化,她回忆道:“昔日村外的道路崎岖不平,村民们前往县城只能步行,村里几乎没有什么产业。”道路已经畅通无阻,村中兴起诸多产业,每家每户都搬进了新居,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位于宁乡市黄材镇的松溪村,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土地有限且分布零散,水塘虽小却数量众多。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村民们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培育了华塘鱼、油菜、栀子花、辣椒等特色农产品。这些产业不仅让土地焕发了生机,也为村民和集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成为他们致富和增收的宝贵资源。从2016年的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到2023年达到了50万元。
桑植县澧源镇兴旺塔村四周被水环绕,仅一侧靠山,澧水蜿蜒流经村庄。沿河已修建了观光步道,山顶上建起了观景台,山中复建了古寺,花卉基地香气弥漫……该村前党支部书记伍贤文表示,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该村产业发展的核心策略。那些隐藏于深处的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能人成“头雁”,离乡再返乡
——村庄变化都离不开坚强的党组织
在迈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有识之士和乡里贤达代代相传,他们勇往直前、坚韧不拔,攀登过最高的山峰、涉过最湍急的河流、踏过最遥远的道路……
衡东县大浦镇青鸦村坐落着虎形山,十年前那片地方荒凉无人,杂草遍布,人们对它能否有所作为都持怀疑态度。然而,新任村党总支书记邓文彬却对此持不同看法,他向省地质勘探院的专家请教,最终得知这片土地非常适合枣树的生长。
2016年腊月二十四,邓文彬迎着风雪购得枣树苗,带领200余位村民驻守在虎形山之巅与山麓,他们翻土挖坑,悉心栽植枣树苗。经过7年的发展,青鸦村的酥脆枣种植面积已增至近500亩,仅此一项,村集体收入便增加了30万元。
冷水江市三尖镇光明村党总支书记刘海军,从“一穷二白”的困境中走出,带领村民实现了村强民富,成为了村民心目中公认的“领头雁”。
十八年前,刘海军正投身于三峡大坝的建设中,事业正值鼎盛。一封“家乡呼唤,速速归去”的电报,让他毫不犹豫地回到了故土。他率领村民们铺设道路、攀登险峰寻找水源,挥汗如雨、肩挑背扛,肩膀磨出了老茧。在有了他这样的核心力量后,光明村村民们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
青年人不断离开家乡,这曾是冷水滩区岚角山街道飞跃村党支部前书记唐跃斌心中的忧虑。然而,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产业的稳步发展,这一状况已有所改观。陈为令,年届四十,毅然决然地关闭了南宁的木板厂,转而在村里承租了400亩土地,投身于水稻种植,同时饲养了1000只鸭子,他的产业因此兴旺发达;31岁的陈超选择辞去城市工作,回到家乡,养殖了100亩稻田里的小龙虾,去年他成功赚取了8万元;唐钱妹、陈为光、卢婷、胡宝砖等“80后”成员,如今已经成长为村支“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中坚力量。
乡村面貌一变,更多人选择返乡创业。
近期,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涌现了不少年轻身影:胡飞群这位返乡青年在村里担任了超市经理一职,去年他协助村民成功销售了价值18万元以上的土特产品;41岁的田祥雄选择回乡投身电商行业,协助村民对土特产进行包装和销售;34岁的张言丽主动请缨,成为陈列馆的讲解员;24岁的彭伟则同时涉足电商和物流配送领域……如今,乡村正逐渐回归人们心中理想的居住地。
产业壮大,村民生活富裕,文明的乡村风气日益显现。2022年,岳阳市启动了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其中岳阳县杨林街镇的尚书村在评选中位列倒数。年轻的“95后”李顺杨接任党总支书记一职后,仅用两个月时间便整治了100处活人墓和豪华墓,成功打开了工作局面。半年后,尚书村的创建成绩实现了从末位到首位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