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客观看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把握发展前景
全面而公正地审视当前经济运行的现状与趋势,才能全面掌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图景和未来走向。近期,由于国际经济循环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我国经济运行所遭遇的挑战有所上升,然而,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积极因素并未发生改变。我们既要直面挑战,又要保持坚定信念,善于将危机转化为机遇,迅速而有效地应对各类潜在风险事件,无论是“灰犀牛”还是“黑天鹅”。
自年初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积极态势,四月虽面临挑战但依然保持稳健增长,这为完成全年的各项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首先,内需的支撑作用显著,消费依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此外,今年我们加大了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力度,并扩大了政策覆盖范围,这进一步促进了家电、家具、通信设备等零售市场的繁荣发展。消费结构得到优化与提升,其中发展型消费的比重有所增加,人们在假期选择出行、投身于文化旅游、参与体育活动以及关注健康相关服务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这些领域的服务零售额实现了5.1%的同比增长。在1月至4月期间,有效投资持续增长,民生领域的短板投资项目加速实施,大型项目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尤其是制造业的投资增速仍然接近9%。此外,新旧动能转换速度加快,新兴的产品、业态和模式层出不穷。工业经济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从一月份到四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了6.4%的同比增长。工业结构持续优化,整体质量显著提高,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在增加值、利润和投资增速方面均超过了规模以上工业的平均水平。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值增长速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维持在约20%,而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品的产量增速则达到了或超过了40%。
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依赖于微观层面的坚实基础;而众多经营实体活力的加速释放,正是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关键所在。自今年起,我国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从而在规范企业执法行为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在纠正违规异地执法和利益导向执法方面成效显著,真正实现了为企业减轻负担的目标。近期,针对一些行业企业在转型升级及出口转内销过程中遭遇的挑战,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推出了多项帮扶措施。这些举措迅速响应了企业的需求,比如促进内外贸协同发展、继续执行更多有利于企业的政策。这些做法使企业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进而增强了凝聚力,激发了活力。
目前,全球正步入一个新的动荡变革阶段,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加剧了国际经济循环的不确定性。然而,经济全球化依旧是大势所趋,而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更是各国长远与根本利益的最好选择。尽管国际经贸和产业分工体系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众多跨国企业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这实际上是对我国市场潜力、创新效能、制度优势以及要素保障等方面综合实力的认可与信任。我国身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正通过持续提高国内经济循环的水平和品质,有效推动国内与全球市场的紧密连接,进而使国内大循环更有效地带动国际循环的发展。
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我国国内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提升其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伴随着制度性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驱动中的核心作用将愈发凸显。我国不仅扮演着制造和销售的重要角色,还具备成为全球创新发源地和价值分配核心节点的潜力。加速实现这一角色转变,有助于积极引导跨国企业在全球战略布局中作出更优决策,进而吸引更多优质资本对中国进行长期投资。
助力中国制造业加快向“中国智造”转型,提升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新优势。研究发现,部分跨国企业已将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提升为亚太地区的数字创新中心,这一举措正是基于对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定制产品强烈需求的精准把握。面向未来,核心在于不断优化有利于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创新环境,特别是加强智能生态建设,更有效地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提升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
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及市场优势的深度融合,加速实施“人工智能+”战略。加速构建全国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充分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的领先地位与市场应用场景的紧密结合,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行业创造更多融合创新的可能,有效推动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群的链式发展。
全力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全面转型,共同推动降低碳排放、减少污染、扩大绿化和实现经济增长。在确保传统能源清洁高效使用、推动新能源产业进步的同时,我们还将积极投身并领导全球的环境与气候治理工作,为全球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多的积极力量。(作者:郭丽岩,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