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运萌芽到双奥之城:2008 与 2022 的奥运情缘与期待
【年末,我们交出这样的答卷(9)】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景华 董 城 殷 泓
在晨曦的第一线光芒照耀下赫拉神庙之际,一群古希腊勇士沿着由石英石铺就的白色界线奋勇前行,从而踏出了奥林匹克运动起源的最初足迹。
此刻,时钟已走过2700多个春秋,那片和煦的阳光依旧洒满北京——这座举世无双的城市,曾成功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即将迎来冬季奥运会的辉煌篇章。
2008年,北京敞开胸怀,热情地接纳了全球的目光;到了2022年,我们再度向全世界伸出了友谊的橄榄枝!清华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名叫余中淇,他在2008年曾有过一段难以忘怀的城市志愿服务之旅。如今,2022年即将来临,他也将再次投身于奥运志愿者的行列。对于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他充满了期待。
向全球庄严承诺,六年前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将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
历经六载时光,两千余个日夜更迭,倾注了无数心血与汗水,万事已准备就绪。北京,已整装待发!
看哪,这场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为核心理念的冰雪盛会,正热情地拥抱全球。
绿色之约
天安门以北14公里,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光影流转。
“冰丝带”作为北京冬奥会新增的冰上项目比赛场馆,独此一家,其设计为亚洲最大的全冰面结构,占地面积达到了1.2万平方米。
这里,是全球首个运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技术的冬奥速滑场馆;该技术堪称全球最先进、环保、高效的制冰方法之一,其碳排放量几乎可降至零。
延庆赛区的小海陀山,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赛道自山顶一路蜿蜒而下,而位于山脚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则犹如一条巨龙静静卧伏。
山林场馆,生态冬奥。在此地,体育设施与自然景观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体育设施与自然景观和谐共存”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游客们不仅能够尽情体验冰雪运动的无限魅力,同时也能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生态风光。
然而,诸多环保的细节深藏于高科技的背后——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施工过程中,采用了表土剥离和回收再利用的技术,旨在降低赛区的水土流失,最大程度地减少外来土壤的引入,保护当地的种子库,降低外来物种入侵的可能性;此外,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比赛赛道是全球第一条配备整体遮阳棚的赛道,这样的遮阳棚能够有效减少气候因素对冰面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赛道的能源消耗……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丁胜指出,冬奥场馆的建设充分展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这些新建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均采用了高标准的绿色设计及施工技术。在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持着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原则,致力于环境保护。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新建场馆均荣获了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认证。
建筑实体,采用绿色材料建造;无形的能量,借助绿色能源传播。北京冬奥会依托世界首条500千伏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开创性地将张北地区的充沛绿色清洁电力输送到北京,从而使得北京冬奥会成为奥运史上首个全面采用绿色清洁能源的赛事。
北京冬奥村,成为了各国运动员在冬奥会期间的温馨港湾。该设计在室内首次引入了剪力墙技术,并选用了可回收的建筑材料,这使得空间能够灵活地从赛事期间转变为赛后使用,满足不同阶段的分隔与转换需求。
赛后,运动员的居住公寓将迅速转变为北京市的人才公共租赁住房,专门为符合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各类人才提供租赁服务。此外,所有家具都将采用租赁模式,比赛结束后,这些家具将被分配至相应领域,从而促进资源的持续利用。北京冬奥村的生活服务经理李彬如此表示。
北京冬奥会的绿色理念与之前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绿色奥运”精神一脉相承。韩子荣,北京冬奥组委的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特别指出:“致力于创造丰富的冬奥遗产,为举办城市及广大民众带来长远且积极的效益,是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的核心内容。”
银色之约
谁在云端吹奏横笛,使得琼花纷纷坠落,洒满人间?这便是元代诗人吴澄在《咏雪》一诗中的佳句。
北京的冬日,银白如雪,那景象成了周学涛心中最珍贵的童年回忆。他家就位于天坛附近,每当隆冬降临,北京一遇雪后,湖面渐渐凝固成冰,他便会迫不及待地央求父母带他前往北海享受滑冰的乐趣。
滑冰、驾驭冰车、体验冰上碰碰车、骑行冰上自行车,无论是成年还是孩童,在这片广阔的冰雪之海中,皆能找到无尽的欢乐。
周学涛,如今已步入二十岁出头,在冬天找到了一项新欢,那就是在雪地上疾驰。只要一有空闲,他便会与朋友们相约,于周末投身于滑雪的乐趣之中。这几年来,周学涛几乎走遍了北京周边所有大小滑雪场。得益于冬奥会的推动,这些雪场的设施愈发完善,这也让周学涛对滑雪的热情更加高涨。
致力于吸引更多人士投身冰雪竞技,北京冬奥会以冰雪为媒,广邀四海宾朋,共赴这场纯洁的白色盛宴。
北京市每年滑雪爱好者的人数约为四百万,而历经七届的北京市民大众欢乐冰雪季,共举办了超过两万场各类群众活动,吸引了超过三千一百万人次的热烈参与。
北京老城对冰上活动情有独钟。在清乾隆时期,一幅名为《冰嬉图》的画作,如今陈列于故宫博物院之中。“三九”严寒时节,众多擅长滑冰的高手们,纷纷展示他们花样滑冰和冰上杂技的精湛技艺,这一幕幕生动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那些古代的冰上运动者们,形态各异,各展其能,依次前行,宛如一条巨龙,蜿蜒曲折,场面十分壮观。
现在,北京城内遍布着各式各样的冰雪运动场所和设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冰雪运动的怀抱,仿佛将往昔的冰雪繁盛景象重新呈现。
自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冰雪运动的“南拓西进东扩”战略实施迅速,各地冰雪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正逐步变为现实。特别是在北京,浓厚的冬奥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银色的约定。
2021年9月,北京举办了一场冰球盛事——大奖赛,赛事吸引了103支队伍,共有1300余名6至18岁的年轻运动员踊跃报名。根据数据统计,目前北京市注册的青少年冰球运动员数量已经突破4000人大关。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于“三亿人投身冰雪运动”的宏伟蓝图感到无比兴奋,他将其视为冬季体育领域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他激动地说:“你们可以想象,这对冬季体育项目意味着什么。这无疑将开辟冰雪运动乃至全球体育发展的一个伟大契机。”
冰心一片,晶莹剔透。自申办成功至今,北京始终秉持廉洁原则,致力于奥运会的举办,严格执行预算,严格控制办奥开支,加强监督流程,力求将冬奥会打造成纯洁无瑕的冰雪盛宴。
为了削减开支,我国雪车雪橇训练基地舍弃了高价招募外籍专家的方案,转而依靠自身力量,成功浇筑了一条长达1.9公里的混凝土赛道。
我们致力于精简赛事组织方案,力求在追求精彩赛事的同时,实现节约办赛的目标;强化对各项赛事运作的审计监管,保证筹备过程清正廉洁且高效;秉持节约原则,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以最为节俭的方式举办冬奥会。韩子荣如此表示。
彩色之约
奥运五环标志,色彩斑斓,包括蓝、黄、黑、绿、红五种颜色,这一设计理念源于顾拜旦先生在1913年的创意构思。
五个不同色彩的圆环紧密相连,寓意着五大洲的紧密团结,象征着全球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以公平、坦诚的态度进行竞技,并怀揣着友谊的精神欢聚一堂,共同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向前发展。《奥林匹克宪章》中如此记载。
赫拉神庙与万里长城遥相呼应,奥林匹亚山与珠穆朗玛峰亦遥相呼应,奥林匹克精神贯穿始终,熠熠生辉。那环环相扣的五彩圆环,将全球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汲取玉璧之精华,五环图案紧密相连。在10月26日,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倒计时仅剩百天的重要时刻,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奖牌设计“同心”正式亮相。
该奖牌灵感源自我国古代的同心圆玉璧图案,蕴含着“天地合一,人心相通”的深厚中华文化意蕴;同时,它也象征着北京以包容的胸怀,诚挚地邀请全球人民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携手共进,共同参与这场绚烂多彩的盛会。
在2022年的那个冬天,来自全球各地的运动员将齐聚北京,参与冬奥会。他们或许说着各式各样的语言,然而,上合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坚信,体育这项运动将成为他们共同的语言。
老挝外交部发布声明,强调体育在和平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并深信北京冬奥会将在体育精神的感召下,有效推动全球的和平、进步、友谊以及各国间的相互理解和接纳。
世间万物各具特色,应时而动,击鼓奋进,稳稳驾驭航船。在当前这个时代,人类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的叠加考验……面对如此多的挑战,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紧密团结。
巴赫对此给予了高度赞誉,他指出:“我们应当携手合作,共同面对人类所遭遇的严峻挑战。北京冬奥会正是这一团结精神的生动体现,展现了人类齐心协力抵御危机的决心。”
人类的命运原本紧密相连。法国法兰西岛大区奥林匹克与体育委员会的主席埃弗利娜·西里吉表示:“体育承载着团结全球的力量,其所代表的和平与友谊超越了国界,这正是顾拜旦先生在恢复奥运会时为其确立的核心理念。”
没有人会忘记2008年那个激动人心的夏天。
在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开幕式上,29个巨大的“足迹”焰火划破夜幕,沿着北京的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绽放,最终在“鸟巢”上汇聚成五环标志,点燃了奥运的梦想。那一刻,绚丽的色彩令全球观众无不为之赞叹,无不为之陶醉。
一个多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届时奥运圣火将再次在北京这座被誉为“双奥之城”的辉煌城市中熊熊燃烧。“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理念,无疑将激发起人们内心深处对于团结与和平的更加炽热的向往与梦想。
翠绿、银辉、斑斓多彩,各式色彩皆是宾客。北京,即将向全球呈现一场何其卓越的冬奥会,各国来宾满怀憧憬。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1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