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数字化故事:新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书写新时代‘齐民要术’?
本报记者 陈辉 本报财经全媒体中心 出品
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势头横扫整个社会,伴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深入农村,乡村振兴的发展将不再仅仅依赖于政策的支持,而是更加依赖于由技术推动的内在增长动力。
近日,记者抵达了兰考,实地走访了田间地头、村庄农户以及产业车间,力求挖掘“新原野”中那些数字化变革的故事。
在这片土地上,5G信号与麦浪同步波动,区块链技术与泡桐木材间发生着神奇的相互作用,AI算法正在重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故事。它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解决方案,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借助数字化工具,深入耕耘充满希望的田野。
数字技术正在为新时代创作一本新的《齐民要术》,其根本目标在于使农业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极具吸引力的职业,并使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居住地。
种田用上“大模型”
人工智能大模型近年来成为了科技领域的热门词汇,众多行业也因此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如今,在这片以治沙而闻名的兰考土地上,先进的算法技术已经深入田间地头,古老的农耕文明与尖端的大模型技术实现了跨越时代的交融。
记者抵达了兰考县仪封镇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置身于麦浪之中,随行的中国移动(河南)乡村振兴数字研究院的项目经理秦济远手持手机,对正值抽穗期的麦田进行拍照,几秒钟后,手机屏幕上显示:“目前土壤含水量为18.7%,建议您尽快开启滴灌系统。”该建议源自中国移动最新推出的“万象耕耘”农业大型模型,该模型集成了4000万条农业技术信息和卫星遥感数据,被誉为“AI老农”。
4月18日,上午时分,兰考之地,“央企消费帮扶聚力行动”的启动仪式隆重举行。在此盛会上,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他们自主创新的“万象耕耘”农业大型模型。该模型已在兰考投入实际运行,并展现出五大核心功能:农技知识问答、农情智能预警、农田智慧灌溉、农作物生长态势监测以及农事智能规划。
在农田上安装“智能中枢”系统,听起来颇为前卫,那么它的实际表现究竟如何呢?记者团队深入田间进行实地探访,力求找到答案。
自四月以来,河南省内众多麦田遭遇旱情。在仪封镇那些设施先进的农田中,种植大户们正通过手机操控着各式灌溉设施。现场可见,有平移式、指针式、固定式喷灌以及滴灌等多种灌溉方式。与之相连的灌溉渠道上,安装了智能水闸,水闸之上还配备了水位雷达探测器。这些探测器能够实时监测水位,并将数据传输至平台进行分析,进而实现水闸的自动开闭。
采用大型模型后,灌溉的指挥权交由AI智能大脑掌控,其关键在于,农田中已安装了“四情”监测系统,这包括对灾情的监测(如气象、温度、雨量等)、苗情的观察(通过摄像头观察作物生长状况)、墒情的检测(监测土壤的温湿度、含水率、导电率等),以及病虫情的监测(利用虫情测报仪和孢子捕捉仪)。这些设备具备自动收集相关数据的能力,并且通过整合AI大型模型的分析结果,为种植者提供精确的农业指导。
在自动灌溉作业中,大模型平台同步调度无人机执行多项任务,诸如小麦的“一喷三防”作业,仅需一小时即可覆盖近百亩土地;此外,无人机还可应用于高标准农田的巡查、产量测量以及非农化、非粮化情况的监测等多个场景。随着无人机在如绿毯般麦田上空穿梭,它们传回的不仅仅是高清晰度的图像,每一株作物的生长记录,也都转化为云端中不断变化的参数数据。
春耕的喧嚣声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科技赋予的宁静力量。兰考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鹏表示,农业大模型通过实时精确监测土壤湿度、气象变化以及作物生长状况,为耕种、管理、收获等整个农事流程提供全面服务。这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具备了病虫害的智能预警和农机作业的精准调度等功能。农业生产由此迈入了从依赖自然到主动适应的新时代。
张庄村的智慧康养“五件套”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体现在将前沿科技引入农村地区,更关键的是,它借助数字化的强大力量,旨在革新乡村居民的生活模式,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从兰考县城启程,途经东坝头镇的黄河湾,此处河面蜿蜒曲折,形成九曲十八弯的终极一弯。张庄村便位于这最后一弯之上。现今,张庄村已摆脱了沙丘遍布的景象,产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并且荣获了“全国文明村镇”的称号。
清晨六点钟,年逾古稀的村民游文超依照惯例醒来,他手腕上的智能健康手表实时追踪并记录着他的心跳信息。与此同时,墙壁上的人体活动感应装置悄无声息地运作着,而床铺之下的睡眠追踪器则详细记录了他夜间翻身的频率,并将这些数据自动传输到村医李海昌的监控系统中。
某日不慎跌倒,尚未呼唤他人,警报便迅速传至儿子的手机。游文超指着墙上的那枚SOS红色按钮解释道,如今孩子们外出时,心中倍感安心。
游文超所提及的设备正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智慧康养“五件套”,这一套设备囊括了SOS报警器、人体行为感知器、健康手表、睡眠检测带以及移动康养中屏。目前,村中98位高龄老人的家中均已配备了这一套“五件套”。
李海昌医生的诊所内,除了常规的诊疗设备外,还增设了健康五件套,包括血压计、血氧仪、血糖仪、尿酸仪以及智能心电卡。这些设备与智能化平台相连,使得医生能够实时监控村民的健康状况。李海昌最为赞叹的是这款智能心电卡,它小巧如掌,由中国移动与郑州大学共同研发,是一款多导联心脏健康监测设备。只需村民将心电卡片握于掌中30秒,AI技术便能迅速生成一份诊断报告,其准确率高达90%,堪比中高级医师的专业水平。
村里的养老食堂里,一块展示健康知识的屏幕成了新的社交热点。在正午时分,老人们一边欣赏豫剧,一边利用人工智能语音功能挑选健康养生课程。“上星期播放了关于糖尿病食疗的视频,现在每天都有人来询问菜谱。”食堂的管理员笑着说道。
这些数字工具不仅提高了村医的工作效能,而且使他们的工作成效更为直观。借助健康五件套,村民的健康信息得以录入,所有设备的数据汇集到智慧康养平台,构建起数字化的健康记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康养服务并非遥不可及,借助运营商提供的服务,每年仅需花费几百元即可享受到。该成果荣获了多个创新竞赛的奖项,并且目前已经在全省范围内的多个县市展开了应用与推广。
此外,全村公共区域已构建起完善的视联网系统,确保了公共区域的AI监控全面覆盖。这些摄像头具备了人脸识别、车牌识别、周界防护以及防溺水等多项AI功能,显著提高了村级综合治理的效能。它们能够实时动态地关注村中老人与孩子的活动状况,借助科技的力量,帮助村民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当古琴遇上区块链
堌阳镇的早晨,伴随着锯木的声响拉开序幕,这个地方被誉为乐器制作的重镇。昔日用于防风固沙的泡桐树,如今成为了制作民族乐器的优质原料。镇上出产的包括古筝、古琴、琵琶、柳琴、阮等在内的二十余种、三十余个系列民族乐器,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如今,琴坊内正经历一场数字化变革,中国移动助力当地构建了乐器区块链追溯系统,能够对乐器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精确跟踪。消费者只需扫描二维码,便可核实商品真伪、掌握商品质量,这不仅为消费者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伪防线,同时也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信誉。
记者抵达了君谊乐器厂,这里生产的新古筝都附带有“身份证明”。只需轻扫一下,手机屏幕上便会显现出相应的溯源信息。产品详情、所用材料、尺寸规格、制作工艺级别、质检结果以及生产商信息,尽收眼底。点击查看,还能欣赏到生产过程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这套系统在产品溯源方面与众不同,它引入了区块链技术的可信性、不可篡改性以及可追溯性,并将供应链防伪与溯源功能相结合,打造了一个涵盖乐器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平台全过程的数据追溯体系,从而为兰考乐器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农村产业革新。在兰考,那些被誉为“新三宝”的蜜瓜、红薯、花生等特色农产品,如今也引入了区块链技术。消费者只需用手机扫描,便能轻松获取生产主体信息、产品生产管理流程以及检测数据等详细信息。目前,溯源平台已接入超过30种农产品,并为7735批次农产品进行了编码。
在“央企消费帮扶聚力行动”的展览会上,记者遇到了兰考县红薯协会的负责人张世坡。张世坡拿起一袋印有二维码的红薯,表示兰考的蜜薯已经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与可追踪,其价值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高。去年,河南首个盒马村在兰考县小宋镇正式设立,该村庄生产的红薯已借助盒马供应链送达至全国各地门店。消费者只需在盒马APP上点击下单,便能轻松品尝到由黄河滩沙质土壤精心培育出的软糯、香甜的“小蜜薯”。
此处曾深受风沙、盐碱和内涝之苦,然而在兰考人民的持续奋斗中,泡桐种植、水利兴修、土壤改良等措施得以实施,兰考的特色产业得以不断壮大并崛起,同时,乐器、家居、食品等行业也不断孕育出新的数字“物种”。
在张庄村的黄河渡口极目远望,汹涌的河水与流动的数据似乎在此交汇。六十年前,这里播撒下的是生存的种子;而如今,在数字的田野上,孕育的是发展的智慧。从治理沙漠到治理数据,兰考乡村的数字化探索诠释了一个观点:乡村振兴的实质,在于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数字时代找到新的呈现途径。
面对大模型与小农户的交融,以及区块链与古老琴坊的联结,我们所目睹的不仅仅是技术赋予的表面现象,更是关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正在被重新塑造。
实践者说
用数字化引领乡村振兴
中国移动(河南)乡村振兴数字研究院的院长,同时也是兰考县政府党组成员(挂职)的史凤改。
自2023年7月起在兰考投身于智慧农业领域的工作,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于办公室生活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全新的挑战与考验,同时也是一份分量十足的责任。在兰考度过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我与团队成员们共同深入田间地头,见证了智慧农业从无到有的跨越,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深入领会焦裕禄同志所倡导的“科学求实”精神。兰考县,作为焦裕禄精神诞生之地,其“亲近民众、热爱人民、勤勉奋斗、勇于挑战、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拥有着极大的感召力。在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尤为强调并践行“科学求实”的原则。兰考县在规划5G+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时,确立了“以实用为核心、因实用而建设、因解决问题而诞生”的核心理念,并构建了“数据预警、系统提示、部门汇报、处理归档”的完整工作流程,将“实用、便捷、高效”作为评价平台建设成效的唯一准则。实践证明,该平台赢得了政府和农民的一致好评。
农业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始终紧跟国家政策和行业的发展动向。鉴于粮食安全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为了确保中国人民的饭碗不受外力影响,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近期,中央政府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打造数字化乡村,以数字化手段为乡村振兴提供全面支持。在系统构建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先行原则,对“田村一体”的整体框架和实施路径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明确。遵循“由易到难、由共性到个性”的推进策略,我们优先推出了农业生产领域的“高标准四情监测、农事服务、灌溉管理系统、农业技术问答”等智能化服务功能。我们期望通过数字化手段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协同,切实助力种植大户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深入解决农业和农村领域中的关键难题与痛点。比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长期面临市场缺失、低价处理、底数不明、产权界定不清晰等问题,至今尚未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在兰考县,我们进行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平台”的建设与探索,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一个可信、可追溯且不可篡改的“农村‘三资’一本账”。同时,我们建立了涵盖“三资”统管、产权交易、网络支付、预警监测、合同管理和财务公开等环节的全方位数字化监管体系。通过这一体系,我们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公开化,进而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数字化无疑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途径,更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伴随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的发展机遇无比广阔,前景十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