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青铜之冠秦陵彩绘铜车马二号车启程乔迁新馆
今日(5月12日),被誉为“青铜之冠”的秦陵彩绘铜车马二号车,踏上了前往新近竣工的铜车马博物馆的征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铜车马研究专家党士学研究员透露,此次铜车马搬迁至新址,系将二号车拆解为超过百个部件,并分别装入特制的容器中,随后进行转移。
上午八点半,全体工作人员均已到岗,随即开始了有条不紊的装车作业。华商报记者在现场观察到,此次作业使用了两辆特殊的冷藏厢式货车,同时动用了一台吊车来协助将装载好的箱子搬运至车辆之上。据悉,这两台运输工具是专为运送贵重文物而准备的。
大约在9点48分,两辆载货的厢式货车顺利到达了新馆。到了10点钟,工作人员开始打开车厢进行卸货作业。目前,所有的箱子都已经安全地转移到了新馆内。
始皇帝的御驾迁往新居,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现场报道的媒体数量多达数十家,它们自装车伊始便对整个过程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
自1980年出土至今,秦陵铜车马备受全球关注,被誉为“青铜之冠”。这辆铜车马凭借其庞大的青铜造型,在古代冶金铸造史上创造了奇迹。它不仅生动地展现了秦始皇帝的御驾风采,还揭示了古代车马的系驾方式以及古人精湛的工艺技艺。这辆铜车马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以及艺术价值难以估量。
(此刻,秦陵彩绘铜车马二号车已安全抵达正在组装)
(马,萌萌哒~)
两乘彩绘铜车马此前在秦兵马俑博物馆的“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向公众展出,该展厅面积约为600平方米。此厅主要展示铜车马,同时辅以秦始皇陵铜车马的发掘现场照片、相关青铜制品、铜车马的连接工艺以及制造工艺等内容。
铜车马博物馆新馆坐落于丽山园封土西南角,与铜车马陪葬坑相隔大约240米的距离。该馆落成后,不仅能够更充分地展现铜车马的重大意义,解决现有展馆无法全面展示的难题,而且还能显著减轻铜车马展馆的客流压力。
5月18日正值国际博物馆日,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即将进行试开放,届时它将融入博物院的展陈体系,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秦陵铜车马五问
(秦陵彩绘铜车马一号车和二号车)
秦陵铜车马为何被称“青铜之冠”?
1980年,在临潼秦始皇陵的封土西侧约20米远的地方,发掘出了一座陪葬坑,坑中出土了两辆巨型铜制陪葬马车,这两辆马车并排放置在同一个木制棺椁内。经过修复,它们的大小大约是真实人马尺寸的一半。这些铜车的制作时间不晚于陵墓的建造时期,即公元前210年以前。
铜车马主要由青铜制成,部分部件点缀以金银饰品。这些部件各自独立铸造,秦代工匠巧妙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多种工艺,将它们巧妙地融合成一个整体。这成为20世纪考古史上结构最为复杂、形体最为庞大的古代青铜器,因而被誉为“青铜之冠”。
这两辆车的车伞仅厚0.1至0.4厘米,但面积却分别达到了1.12和2.3平方米,且整个伞盖是一体浑铸而成。即便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要铸出如此大且薄、形状均匀的穹窿形铜件,仍属不易。截至目前,铜车马上的链条依旧运转自如,车门和窗户开关流畅,拉动辕衡,车辆仍能正常行驶。
两辆车被发现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两千余年的地下沉睡中,原本作为葬具的木质建筑早已腐朽不堪,上部覆盖的泥土因塌陷而形成坑洞,导致铜制马车损坏严重。
一号车辆损毁程度极为严重,分解成了1325块碎片,共有2069个断裂口,以及473处缺失。大部分零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和锈迹。御官俑、马匹、伞盖、车轼、车栏板、车轮等部件上尚存部分彩绘。而弩、伞杠等部件则装饰有错落有致的金银花纹。
二号车辆受损情况同样严重,被分解为1685片碎片,断口多达2244处,缺失部分有316处,裂缝有55处。多数部件出现了不同水平的变形和锈迹。御官俑、马匹、车顶、车侧栏板以及车轮等部位,仍保留有残留的彩绘。
文物大部分显露出来后,对坑中的铜制马车在带土状态下进行了整体迁移,搬运到室内后继续进行清理工作,紧接着便开始了拼对和修复的过程。经过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二号马车在1982年4月至1983年6月期间完成了修复工作;而一号马车则是在1987年6月至1988年4月期间得以修复。到了1997年,秦陵的一号铜马车修复技术荣获了国家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号车和二号车有什么区别?
一号车辆别称立车或高车,其设计为敞篷式,车内设有十字形伞座,座上放置一把长柄铜制伞,乘坐者通常采取站立姿势。
2号车亦称作安车,其车体结构为封闭式车厢。该车厢内部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前部空间较小,是供车夫乘坐的区域;而后部空间则宽敞许多,是主人所乘坐的区域,其平面布局接近于正方形。
这次启程运往新落成的铜车马博物馆的是二号车。
去年12月28日,在“陕西文物探探探”第25期的直播节目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研究员党士学进行了讲解,他指出,古代的马车大致上可划分为立车与安车两大类。立车指的是乘客站立驾驶的车辆,乘客在车内站立;而安车则是供乘客坐卧的车辆,乘客在车内既可以坐着也可以躺下。
该立车装饰华美,其出土点位于秦始皇陵之侧约二十米处,紧邻始皇帝的地宫。这一地点极具象征意义,表明此车非寻常百姓所能乘坐,实乃皇帝之御驾。此外,立车车厢内部还装有铜制盾牌,其高度为三十六公分,若放大至两倍,其尺寸将与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皮胎漆盾相匹配。
安车的构造与立车相较,其车厢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均有所扩展,长度也有所增加;车顶部分显著增大,其形状亦随车厢的轮廓转变为椭圆形,而非原本的圆形;此外,车顶的高度也有所降低,这是由于车厢四周的高度降低所致。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安车车厢四周设有防护结构。
在秦朝之前,马车作为出行工具的使用频率极低。史料中明确指出,只有女性和年逾古稀的高龄大臣会乘坐安车,也就是一种较为舒适的坐式马车。除此之外,绝大多数民众出行时,所采用的是立式马车。
为何这两辆车都是四驾?
这两辆车均配备了单辕双轮结构,并且配备了四匹马作为牵引。根据某些文献记载,"天子六驾"的说法流传甚广,那么为何这两辆车却只使用了四匹马呢?
党士学指出,在当前学术界,尤其是史学和考古学领域,普遍观点认为,皇帝只有在举行重要礼仪活动时,才会乘坐由六匹马牵引的车驾,而在日常场合或是外出巡游时,所乘坐的马车则通常由四匹马驾驭。
东汉时期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蔡邕在其著作《独断》中提及:“皇帝所乘之车称为金根车,由六匹马牵引。此外,还设有五色安车和五色立车各一辆,同样由四匹马驾驭,统称为五时副车。”由此可知,秦始皇所乘坐的车辆名为金根车,由六马牵引,而其他车辆则被称为副车。然而,这些副车依旧属于秦始皇,并非意味着秦始皇仅乘坐由六匹马牵引的车辆。也就是说,所谓的主车便是金根车,金根车仅有一辆,而这辆车配备了六匹马,其内部装饰和装潢极为奢华。目前对秦始皇陵的考古挖掘仅是初露端倪,尚未发现皇帝所乘的六马驾车,然而,也不能完全排除秦始皇未曾拥有此类车辆的可能性。
皇帝和普通人乘坐的车有何区别?
皇帝的专用车与一般乘舆车有何不同呢?党士学指出,判断一辆马车是否为皇帝所乘,关键在于其装饰。金银镶嵌的马络头、右骖马头上的旗帜等,都是皇帝专用马车的显著特征。
天子的马车豪华之处主要体现在其马头装饰上。在古代,这种装饰被称为马勒,它是由金和银相间编织而成。在金银相间的节段中,有一个用金银制成的纽扣,称为节约。马络头中央部分可见的当卢,同样也是由金制成。
在铜车马最右侧的马匹头顶,分明可见一根竖立的红色缨饰,此物被称作纛。此类标志仅存在于一辆马车之上,是皇家或帝王御驾的显著标识之一。纛的摆放有左右之分。《汉书》中提及,汉高祖刘邦的车辆上“黄屋左纛”为饰。秦朝崇尚右侧,因此嬴政的车辆纛置于右侧马匹头顶。而刘邦作为楚人,楚地习俗崇尚左侧,因此他的车辆纛便设在左侧。
皇帝御驾所乘之车的又一显著特征,便是其车舆装饰的富丽堂皇。以秦始皇陵中的铜车马为例,其车舆由铜材打造而成,周围被严密遮蔽,并非裸露的柱栏结构。然而,车厢表面清晰可见浮雕的柱栏样式,以及诸多精致的花纹图案。通过分析彩绘纹饰的风格,并结合考古发掘的车马屏蔽情况,我们可以推断,这辆古代实物的结构应当属于高级别的马车厢体,其两侧装饰着华丽的衣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