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青年人群生活与工作常态:媒介化、平台化及相关表现
用餐时分,沉迷于“电子榨菜”,在小红书上探寻各种信息,借助美颜滤镜开启直播……媒介化和平台化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生活与工作的日常。对于年轻人而言,平台不仅是一个内容的存放地,更是他们自我表达的延伸。年轻人已适应了平台化的生活方式,热衷于参与平台文化的创作、传播与消费。
青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频繁且长时间地使用数字平台。在中国,年轻一代通过长时间在线和频繁使用这些平台,塑造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种自我平台化趋势,不仅反映了他们对平台操作规则的理解,也显示了他们对平台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的深刻认同。短视频平台高举“算法驱动”和“自由创意”两大旗帜,踏入传媒生产领域,成为内容生态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作为主要参与者的青年一代,逐渐养成了主动揣摩、构想那些看不见的流量规则和算法约束的习惯。他们依据这些构想出的规则逻辑,创作并发布与平台风格相符的内容,以期在以可视化和数据化为评判标准的环境中,赢得更佳的反馈。
抖音的“记录美好生活”口号、快手的“记录世界、记录你”标语、小红书的“标记我的生活”等众多平台宣传语,都反映出在社交平台环境中,青年一代被激发着不断搜集、主动记录并公开展示个人生活。庞大的用户基数和丰富的题材内容,使得背后的竞争愈发激烈,而平台内容的可见度背后,实则隐藏着明显的差异化和分类体系。它蕴含着倾向性,同时对生产者实施了悄无声息的驯服,甚至对青年群体在平台上进行内容创作、搜索、消费以及分享的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于众多内容创作者来说,对平台规则的构想和内化过程已经从一种专业认知转变为一种无意识的日常行为。青年人不仅对规则进行了深入理解,还在心理和意义上对平台进行了吸收,这种内化主要体现在通过平台机制塑造价值观念上,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量化自我,二是持续保持互联。
青年一代已经适应了“量化自我”的新趋势。如今,他们不仅习惯于在社交群组和软件上以打卡的形式完成目标,还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自豪地展示自己消耗的卡路里和投入学习的时间,同时他们也热衷于查看支付宝的年度账单、网易云音乐的年度报告以及时光机等年终汇总型的数据报告。量化自我标志着自我平台化的趋势,这一现象不仅体现在数据的共享与交流上,同时也促使青年一代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构建起自我存在感以及对个人价值的认知。
再者,青年一代对持续联络的需求表现得尤为强烈。这一点,正是该平台日常化运营所赋予他们的额外价值。青年群体正以“连接”为平台核心逻辑,构建起自己的日常生活,并显现出自我平台化的趋势。作为社交性极强的生物,年轻人尤其如此,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生活中形成了随手拍照、随手记录、随手分享的习惯。与他人分享的欲望和冲动始终存在。青年人通过记录自身及周边环境,期望以内容的方式将自我、他人以及更广阔的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将网络中形成的紧密联系感带入现实生活,导致手机电量不足时感到焦虑不安,发出的图文若无人点赞或评论则感到紧张。青年们在微博的热搜榜单上关注着相似的潮流热点,即便是陌生人也可能因一条有趣的图文在评论区相遇。在微信群里,大家共同进行团购和接龙,在公益平台上为他人慷慨捐款,这一切都源于对连接与分享的强烈欲望。连接构筑了无限可能,而青年一代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正鲜明地展现出一种追求自我平台化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源于他们对紧密联系的渴望。
观察的重点在于,“平台日常化”这一概念描绘了平台融入青年生活后的表现及其带来的影响,然而这种日常化的影响正逐渐变得越发明显。青年们对平台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热衷,反映出他们普遍且强烈的观念——追求表达自我,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在青年们的数字化生活中,他们不仅观察着他人,也映照出自己。多样的空间被浓缩在单一屏幕之中,身处此地,却遥望那更为遥远、更为“精彩”的别处。他们的自我感知时而膨胀,时而退缩,时代的波动在青年日常中传递,转向网络平台的表达,成为了他们突破外界限制、重塑个人自主性的新途径。
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