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通知
重庆市政府政府关于
发行的重庆城市,在长江上游建造重要的生态障碍
通知第14五年施工计划(2021-2025)
[2021]第12号
每个地区和县的人民政府(自治县),市政府的相关部门以及相关部门:
现在向您发出了“重庆城市建造重要的生态障碍”“第14五年计划(2021-2025)”,请认真实施。
重庆市政府政府
2021年4月27日
(该文档已公开发布)
重庆城市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障碍建立了坚实的“ 14五年计划”建设计划
(2021-2025)
为了彻底实施Xi 的生态文明思想,完全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号河河保护法”,加速了在我们城市的“ 14五年计划”中的长号河上游的重要生态障碍的建设,并在促进绿色的绿色河流经济领域的绿色发展中起着示威作用,该计划构成了这一计划。该计划是根据“重庆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14五年概述,以及2035年的长期目标”,以及“重庆(2020-2035)的土地和空间的整体计划”,并协调了“第14五年五年的生态环境计划在 and Space and Space ”,“ ”和其他计划的计划。规划范围是整个重庆区,连接城市以外的相邻区域。计划期是2021年至2025年,基准年为2020年。
1。意义
XI 秘书长强调,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生态安全障碍,并且必须将扬特兹河生态环境的恢复置于压倒性的位置。随着长江河的来源与扬兹河中部和下游之间的过渡区,长江河上游是我国第二个生态安全障碍,仅次于青海河高原的三个河流来源,在国民生态安全模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重庆位于长江河的上游和三个峡谷水库地区的心脏。这是长江上游的生态障碍的最后一次通过,在长江河中部和下游的生态安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Xi put and for to a good , to the "two " , the "two " and "two highs" goals, play the "three roles" and the of the - Twin , and out that has a for good and , and must build an in the upper of the扬兹河( River)促进了对城市和农村自然资本的加速欣赏,并加速了建造一个美丽的地方,上面有晴朗的山脉和河流。在长号河上游建立重要的生态障碍是实施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并建造美丽的中国的生动实践。完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江河保护法”是一种具体的行动;它是建立国家生态安全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执行长江经济带“共同保护和不参与大规模发展”的政策是政治责任。它是促进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主要战场的坚实基础。在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方面发挥示威作用是一个积极的作用。这是建造成都 - 昌对双城经济环境的普遍任务。从总体角度计划一个区域,以一个区域为整体情况,增强“上游意识”,承担“上游责任”并反映“上游水平”,这是一个核心措施。重庆是一种必要的意义,即加速具有美丽的山脉和河流的高质量宜居场所的建造。
2。生态背景
重庆是一个山和河流的城市,周围是山脉和河流,彼此拥抱。山和河流的资源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Since the 13th Five-Year Plan, since the 19th of the Party of China, the Party and have to the of Xi 's , and on the goal and of a " and place with , , , , lakes and ", and the of such as , ,森林,田野,湖泊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发生了转折点,生态背景更加坚实。
(1)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水质通常非常好。
该市的河流交织在一起,该地区有5300多条河流,其中42河大于1,000平方公里,约占该市地区地区的2.65%;长江的主流长691公里,三峡谷水库地区的总存储容量为近400亿立方米,维持了该国35%的淡水资源。通过充分实施河流首席系统并实施“清晰的水上动作”,长江河主流的重庆部分的水质非常出色,国家评估中包括的42个部分的优秀水质的比例达到100%,达到100%,河水的 yang yang yang ynder yang and yang yang yang yang yand of质量及集中式饮用水源同比保持100%。重要的洪水存储和拘留区和关键防洪保护区的能力已不断提高,河流路堤的合规率已提高到83%,并且水和干旱灾难监测以及预警,预防灾难和控制以及紧急救援系统变得越来越明显。实施有关海岸线改进的特殊措施,并优化海岸线布局和使用。分散的湖泊嵌入在长江,贾亚林河和武装河的支流中;有3,083个水库,包括124个大型和中型水库。通过实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以提高水质,城市黑人和有臭的水处理,重要的湖泊水库水域功能合规率达到了92.3%,城市48个部分中的黑色和有臭的水体消除了黑色和气味。湿地资源分布广泛,面积为2,072平方公里。通过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和治理项目,生态功能得到了显着增强。
(2)土地绿化的水平在不断改善。
我们城市的地形从北向南倾斜到长江山谷,在盆地形成山丘,盆地东部的平行山谷,以及从西到东部的盆地周围的山区。山区占该市地区的76%。山脉起伏,达巴山脉,韦山山脉,沃林山和达鲁山脉被盆地包围。 23平行的山山脊与山脉,主要静脉穿过城市的中部和西部,有155个独立的山脉和孤立的高山丘在该地区散布的高山丘,具有复杂而多样的地形,并且是土壤侵蚀和荒漠化的突出问题。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开发控制,系统稳定性得到了显着提高,土壤侵蚀率下降至30%,并且石质沙漠土地的面积大大降低了。森林茂密而广泛,森林面积为7166万吨,森林库存为2.41亿立方米。依靠天然森林保护,土地绿色改善,国家森林储备基地,森林种植和管理等项目,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改善,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52.5%。高山草原延伸,该市的草地资源面积为248.2平方公里,主要是亚高山草地。它是我国中和低纬度地区最大,最原始的亚高山草地。通过实施诸如农村振兴,农村绿化和将农田返回草原等行动,我们增加了对高山草原的保护,并逐渐释放了生态功能。通过实施城市更新和国家土地绿化的改善行动,城市建筑区域的绿色空间率仍然很高。
(iii)土地环境质量继续改善。
该市有陡峭的山坡和薄的土壤,可耕地持有为2912万MU,倾斜的土地面积高于15°,占39%。高级耕地仅占耕地总土地的12.9%,人均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38.5%。通过促进土壤测试和配方奶粉,稻草重返田间,可耕地的质量得到了显着提高,耕地的平均质量已提高到9.7。通过实施减少和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并促进预防和控制项目,例如水产养殖污染预防和控制以及建造全面的预防和控制示范区,非点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污染环境质量的合规率超过73.5%。通过预防和控制土壤污染的特殊行动,我们将严格控制和维修污染的建筑土地,污染土壤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显着改善,并且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率已达到88%。通过对尾矿池塘的特殊清洁和纠正,将促进尾矿池塘的森林和草原的康复,并将逐渐恢复生态环境。
(iv)生物多样性每天都在改善。
该市有217个自然保护区,自然储量占该市地区的15.4%。有超过6,000种野生血管植物,超过800种陆地野生脊椎动物,生物丰度指数达到56。通过增加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超过90%的稀有和濒危野生动物和植物受到了积极保护。通过增加遗传资源多样性的保护,典型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牧业和渔业遗传资源,中医遗传资源以及观赏植物资源得到了适当的保护,以及与收集,保护,介绍和回归相关的设施的建设逐渐得到了改善。通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有效保护了超过90%的典型亚热带宽叶宽阔的森林生态系统,关键河流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亚过敏性草地和灌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得到增强,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构建,并在自然而然的地方进行了研究。
尽管该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在第13个五年计划期间有了显着提高,但在阶段取得了成就。从定量变化到定性变化的飞跃尚未实现。在长江上游的目标和要求之间仍然存在差距。生态系统仍然相对敏感和脆弱。环境能力和轴承能力仍然不足。它主要体现在:某些山区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矿山的地质环境尚未完全恢复;需要进一步探索对三个峡谷储层中荒凉区的控制,某些支流和次要河流的水质尚未满足水环境的功能要求,并且预防洪水和控制方面的联系较弱。土壤侵蚀预防和控制和石质荒漠化控制的任务很艰巨,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不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土壤污染控制仍需要加强;仍然有很大的改善湖泊水库水质的空间,需要改善湿地草原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需要紧急加强对水生生物和陆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iii。总体要求
(i)指导意识形态。
by Xi 's , fully the of the 19th of the Party of China and the , Third, and Fifth of the 19th , the of Xi 's on the of the River Belt, and in with Xi 's on a good by 习近平向重庆,坚持“两个点”位置,“两个地方”和“两个高点”,扮演“三个角色”,并促进了成都 - 宗教对双城的经济环境的建设,完全实施了“ River ”的“人民共和国的 River 法”,深刻地理解了河流的重要意义。在长江河上游的重要生态障碍的科学上,科学掌握了“山,河流,森林,田野,湖泊,湖泊和草地之间的有机联系”是生活的社区”,坚持从整体的角度计划整个区域,并与一个区域一起服务,并共同实施“捍卫山上”的七个主要任务。湖泊,“种草”和“保护鱼”,改善了系统和政策安排,加速了拥有美丽的山脉和河流美丽的地方的建造,并促进了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变,并以高级生态环境保护,并为稳固的绿色基础奠定了努力,努力为全面建立一个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旅程。
(ii)基本原则。
- - 面向问题的底线思维。将杨氏河生态环境的恢复处于压倒性的位置,从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河流域系统的完整性的角度进行全面的诊断,从而找出问题的根源原因是建立河上游的重要生态障碍的根源,基于问题的方法,确定了目标和衡量任务,确定了目标和确定任务,并确定任务,并确定任务,并确定该任务,并确定该任务。牢固地掌握了三个峡谷水库区域水生态安全的底线,并确保不会发生任何重大的生态和环境风险。
- 优选保护,并实现自然恢复。尊重自然生态学的发展法,遵循“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科学概念,并优先考虑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它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在生态系统中过度的人类干预,并补充了必要的人工促进措施,因此可以逐步恢复并实现降解和损坏的生态系统。
- 系统促进,主要突破。基于整个重庆地区,基于“成都 - 尚一对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的概述”和其他方面,我们将加强与城市以外的邻近地区的互动和合作,并建立区域协调和联系机制。基于生态背景,关注重庆的地理特征,协调各种生态因素,例如山脉,河流,森林,田野,湖泊和草原,实施生态保护和恢复项目,增加保护生态系统的努力,并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对山脉,山区,地面,岸,岸,岸,岸,岸和下游的综合保护和恢复,以创建三维生态障碍。
- - 机构创新和政策保证。加深了生态文明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建立了现代的环境治理体系,建立了一种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机制,并充分利用面向市场的方式来促进扬格河上游中重要的生态障碍的建设。抓住新的国家政策窗口时期,专注于政策整合,实施政策,将国家政策的潜在能源转变为重庆的实际动力,并将政策股息转变为保护结果。
(iii)功能定位。
- - 淡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储备。为了关注长江及其主要支流的主要水流的重庆部分,我们将有效地增强水污染控制,水生态恢复和水资源保护;专注于保护和保护三高峡谷区域的大型“水窖”,扩大空间,以分配全国各地跨淡水资源的大规模水资源,并确保扬特兹河中部和下游的水安全。
- - 本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专注于保护物种多样性,遗传资源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恢复稀有和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及其栖息地,例如无鳍的孔孔,中国st鱼,悬崖, , , 及其养生者,培养的栖息地物种类别,以及建立重要的国民生物学基金。
- 长江生态风险预防障碍。加强对山洪流和地质灾难的预防和控制,提高重要的洪水储存和保留区的能力,确保扬特兹河中和下游的洪水运输安全,并为安兰·长河的建设做出重庆贡献;控制土壤侵蚀并确保长江金水道的航行安全;培养一千英里的森林带,使氧气释放和碳固相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并帮助长江上游实现碳峰和碳中立的目标。
(iv)施工目标。
到2022年,将越来越多地形成城市的生态安全模式,将建立山脉,河流,森林,田野,湖泊和草原的协调治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四个支柱和八个支柱”的生态文明系统将不断地构成一项重要的一部分。长江上游的障碍物将逐渐出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将取得出色的结果。到2025年,生态安全模式将得到更优化,山脉,河流,森林,田野,湖泊,湖泊和草地的协调治理将取得了显着的结果,生态系统将是稳定且健康的,气候适应性将显着增强,与“四个柱子和八个柱子”的构建和八个柱子的构建和八个柱子的启动,并且是完美的构建的。长江河上游的生态障碍将更加突出,这座城市的山脉和河流,城市和农村特征,人文科学和高质量的工业发展的自然美景将得到充分证明。
- 空间模式更好。该市的生态保护红线控制区为20,500平方公里,永久性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为10,300平方公里,城市发展边界[2]为6,700平方公里。
- 山更绿。郊区的所有主要平行山脊和重要的独立山脉都受到了保护,历史遗产和封闭的矿山生态修复术的24.5平方公里已经完成,土壤侵蚀率下降到28%以下,并且增加了喀斯特地区的石质荒漠化控制区域。
- 水甚至更好。长江主要流的重庆部分中优质水质的比例仍为100%,国家评估中包括的74个部分的优秀水质的比例符合评估要求,以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水质合规性率仍为100%。
- Lin 。森林储存不少于2.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57%或更高,城市建筑区域的绿色覆盖率保持在43%或更高,森林碳固执的能力继续提高,森林碳的沉没持续增加,并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Tian 。耕地的数量不得小于2912万MU,应提高耕地的总体质量,并且耕地环境质量点的合规率不得小于75%,以实现“三合一”保护耕地,质量,质量和生态学。
- 湖更干净。城市黑色和有臭的水体已被全面消除,重要的河流,湖泊和水库功能区的水质合规率已增加到95%以上。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显着改善,并增加了储层和海岸的新环境治理50公里。
- 草更加繁荣。草地资源所有权一直保持在248.2平方公里及以上,并且生态功能已完全释放。重庆的高山特征草原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城市建筑区域的绿色空间率保持在39.8%或更高。
- 鱼更丰富。大自然对城市地区的比例稳步增加,生物学丰度指数增加到60,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及其栖息地受到了充分而有效的保护。
- 生产和寿命更绿色,低碳。城市和农村自然资本正在加速其增值,资源保护水平和密集利用的水平正在不断改善,并且最初形成了绿色和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第1列:重庆城的主要指标,用于在第14五年计划中在长江上游建造重要的生态障碍
序列号
指数
2025目标
1。“三线”控件
生态保护的控制区红线(10,000平方公里)
2.05
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区(10,000平方公里)
1.03*
城市发展边界(平方公里)
6700*
2。山是绿色的
历史遗产和封闭矿山(平方公里)的生态恢复区(平方公里)
24.5
土壤和水侵蚀率(%)
<28
喀斯特地区石质荒漠化控制的新区域(平方公里)
2000
3。水展
长江主流的重庆部分中优质水质的比例(%)
100
国家评估部分(%)中优质水质的比例
满足评估要求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水质合规率(%)
100
4。
10
森林土地所有权(10,000 MU)
≥7100
11
森林库存(1亿立方米)
≥2.8
12
森林覆盖范围(%)
≥57
13
城市建筑区域的绿色覆盖率(%)
≥43
5。天梁
14
可耕地所有权(10,000 MU)
≥2912
15
伴随的土壤环境质量点符合标准率(%)
≥75
16
被污染土地的安全利用率(%)
92
六,
17
重要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水质合规率(%)
> 95*
18
荒凉带岸的新环境治理(公里)
50
7。草盛开
19
草地资源区(平方公里)
≥248.2
20
城市建筑区域的格陵兰率(%)
≥39.8
8。鱼繁荣
21
大自然地区保留到城市的比例(%)
≥15.4
22
生物丰度指数
60
9。绿色和低碳
23
每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
完成国家目标和任务
24
每单位GDP的能耗减少(%)
25
非化石能源消耗(%)
≥20
注意:具有 *指标的2025年目标应受国家批准的数量或已发布的指标的约束。
4。空间模式
加强与长江盆地的土地和空间规划的联系,并实施土地和太空分区以及分类使用控制。将城市“一个地区和两个群体”的生态背景,生态功能和生态需求相结合,我们将建立一个综合,三维和网络的生态安全模式与扬格林河, River, River,Daba , and , , and Body and Body,我们将建立一个综合,三维和网络的生态安全模式,并将其建立一个综合,三维和网络的生态安全模式,并将其联系起来走廊是主要静脉,重要的独立山脉,大型和中型湖泊和水库以及各种自然保护区作为补充。
(1)“三个皮带”。
The "three belts" are the belt of the River, River and River ( soil areas in the Three Area), which , , Hubei, Hunan and other and areas, and plays the of water , water , soil and water , and water 保护。
(2)“四个屏幕”。
这四个屏幕是由达巴山(Daba ),沃山(),沃林()和达鲁山(Dalou )组成的生态障碍(包括达巴山(Daba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节水的重要领域,沃林山( )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节水的重要领域,以及达卢山(Dalou )的水保护区域)。它们与常见的山区障碍区域相关,例如四川,吉济岛,湖泊,湖南和,主要发挥土壤和节水,节水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iii)“多个走廊”。
许多走廊包括23个平行山山脊,例如山,中山山,汤卢山,明格尤山,云乌山,云山,37条二级河流,例如 River,Fu River和Apeng River和Apeng River,以及重要的区域基础设施渠道,将周围的公共山区和河流沿河流和下层河流延伸到境内,并将其联系起来。野生动植物迁移渠道,并维持城市景观生态走廊。
(iv)“多个点”。
许多要点包括重要的独立山脉,例如 和山,大型和中型的水库,例如 Lake和 Lake,以及各种自然保护区,形成城市生态斑块,以及共同发挥生态功能,例如水质净化,水质净化,土壤和水保护,水源保护,水源保护,水源保护和生物保护和生物保护保护。
图1:国家生态安全模式中重要的生态障碍在扬兹河上游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2:重庆的示意图在扬兹河上游的重要生态障碍与周围省份的重要生态障碍之间的示意图,这为在扬特兹河上游及周围省份的重要生态障碍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上
图3:“三个皮带,四个屏幕,多个走廊和多个点”的空间布局的示意图
5。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主要任务
from the and of the in the upper of the River, the seven main tasks of ", river, , field, lake, grass and carp" are , and the and of are , the of are , and the of to water , breed , and , and are .
(1) Guard the and " ".
In with the of deep , and , we will to the of "--" to build a solid three- green .
Guard the of the deep and . the of the of major such as Daba , -Qiyao , , and Dalou , with the focus on the of and grass and , and such as peaks, , caves, and . For with state and have been man-, forms and be , be , and be taken to the of the . and early , and do a good job in site and . to the of stone in soil and karst areas, the and of and grass ; new for stone , carry out of stone areas, and the of stone areas; by 2025, the new soil area will be added 4,000 . and the of in areas and the of in to the to the by . Carry out and of , and , and , fence in , and , and and of . On the basis of the , some areas with an of more than 1,000 , a cool , and meet the are to the and and .
the of low hills and hills. the and of the "Four ", the land space of the "Four ", carry out and of the , and , and the of , and plan and build Urban Park. Carry out of mines, of gaps and mine scars by mine , of areas, build parks to local for mines with good , and and close 24.5 of mines by 2025. Guide the of mines under and build "green mines". 23 , , , , Yunwu will be in the list for line , the , and and and , the form, and the . such as and and rural on the of the .
the of . 67 in the , and , were in the list for line . and pure , so that the city can "". the "slope and cliff" and shape a of ridge in the city. on , build an and base and and .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of under the of the and in with the , and build a of parks, and care and .
2: Key of ""
1. Guard the of the deep and . (1) . such as rock zones in high steep , , , on both sides of the river were in and , and 1,100 were to full of and early of . (2) Soil and water . Soil and water are with the Three Area and major as the focus, with an area of 4,000 of soil , and the soil rate has to below 28%. (3) for stony in karst areas. For and areas of stony , such as and , , and to ; new for stony in , carry out of stony areas, and of stony areas. (4) and for areas and risk . and to areas such as , , , and guide the to in areas with . (5) and . the and of -type and parks, set up piles and signs, fence , and , and , , , and other , and carry out the of . (6) of the . Use such as big data and cloud and to build an and that fire alarm heat , rare and plant , data , and early . (7) and green . are set up in key areas of the city's six zones, and and green of high- areas such as areas, care, , , and areas.
2. the of low and hills. (8) The "Four " and . The "Four " in the urban area carry out pit . The area on and and of areas, and and , and . The area the of mines to build a mine park. area has the of high- water and bases. The area on the of , the core areas of and areas with . (9) and . and , among which the "Four " and area of 5 in the urban area, and the "Four " the and area of 19.5 in the urban area; carry out the of green mines.
3. the of . (10) "Slope and Cliff" . In the urban area, the and of "slope and ", the of city and city , and build 17 city with a total of 353 . (11) Urban park . on key , a of parks , and will be built in areas.
(2) Treat the water well and the "Anlan River".
to the "four water " of water and , water , water , and water , of , and lower , , lakes, , left and right banks, and main and , and with the .
Keep the water . Carry out and make up for the in urban and rural and . By 2025, urban will meet the first-level A , and the and rate of urban will reach more than 95%; will full , the rate of will to , and the rate of will reach more than 85%. to rural . By 2025, the rural rate will reach 40%. the of in parks ( areas) and to ultra-low and water reuse. ship and , of ship on , the of ship pipe and ; the of multi- ship ships and ; the and of ships; the use of LNG ships. the of such as drift docks, drift ships, and to the of drift in water areas. the of mine water . Carry out to deal with . We will to . It is to use cages and other water to in in , lakes and and the 175-meter water area in the Three area. carry out the of , to the of key such as River and River, and by 2025, the Class V water of the of the River and the of the River will be .
the of the water. , build , , and , build a multi- and river, lake and water , and and . water in the water plan to the basic water for and lakes. the of the and of small in the River Belt, of the flow of small , carry out the of green small power , and the green of small . All types of water , , hubs and other water in daily , a , and focus on base flow the dry . on the main first-level of the Three Area, we will to carry out , early and of key and . the area to carry out the of green of the River Belt, and build a high- bay area the of " River Eye and ". By 2025, a area for the "two ", a area for the "two ", and a place for the "two highs"; the and of 14 key river green , and the for the value of .
the of water . Carry out and of water areas in with the law, clean up and in the areas, signs and signs, and files. the of water areas, and and the water of water areas. Carry out for law in water , in water areas, and . risk and in water , and the of urban water or water . By 2025, the water rate of urban water will 100%, and the water rate of water will reach more than 93%.
the of the . the of of key river and . By 2025, the city's river rate will to 88%. joint river and with such as and . the of flood and areas and key flood and areas, and the flood and . urban and rural flood and and flood . the of flood and early , and , and .
a green . Carry out for sand at along the river, for along the river, for and , and for solid waste along the river. the list of and in the basin area of 50 and above, the river scope and scope, plans, the with land in with the of "three lines and one road", the and of , and the and use of . plan the areas and areas for river sand and , the areas and in with the law, and the sand areas, the total of sand and the of sand ships in the sand area. the "Two and Four Banks" and , and the coast guard, the , green and the , the of the "Two and Four Banks", and build a multi-level and multi-color green belt . the of " and " for along the to free up for the .
3: Key of "Water Show"
4. Water . (12) for and urban and and . The new has been added for more than 1.2 tons/day, and the has been and built for more than 5,500 . The rate of urban in the city has more than 98%. (13) and for . the of a of such as the Power Plant , and the rate of urban in the city has more than 95%. (14) Rural .新建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992座、分散处理设施135座,实施技术改造211座,建设管网约2000公里。 (15)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工程。补齐现有工业园区(聚集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短板,到2025年实现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全覆盖。 (16)船舶移动源污染防治工程。加强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行,加强船舶管系、临时储存设施改造,到2025年,长江干流重庆段及其主要支流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置设施实现全覆盖、全种类接收;落实有关单位责任,确保船舶污染物专用转运码头稳定运行;提高川维、泽胜两处危险化学品船舶洗舱基地运行效率;推广使用LNG船舶。 (17)清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善清漂码头、清漂船舶、漂浮垃圾转运等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 (18)次级河流综合治理工程。以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和三峡库区主要支流为重点,开展次级河流综合治理,到2025年,全面消除长江重庆支流和嘉陵江重庆支流劣Ⅴ类水质断面。
5.水生态修复。 (19)流域基本生态流量保障工程。加强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监管,开展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创建;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监测,实施水库联合调度保障下泄流量;在山区地形云富集区、重点湖库区、水源涵养区、湿地公园等,建设人工增雨设施,补充江河径流及山区水源涵养量,力争到2025年全部恢复河流“有水”。 (20)水体富营养化管控工程。聚焦三峡库区36条一级支流,持续开展河流和水库富营养化监测预警及控制。 (21)广阳岛片区绿色发展示范工程。推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推进大河文明馆、、长江生态环境学院等建设。 (22)江心绿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对14个重点江心绿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23)水生态气象监测预警工程。在三峡库区、重点湖库、湿地和水源涵养关键区,建立水生态卫星遥感监测评估系统,对水华、蓝藻等水生态灾害及林区水源涵养开展大范围动态监测评估和预警。
6.水源地保护。 (2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整治工程。以湖库型水源地和河流型水源地为重点,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25)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工程。推进万盛经开区等备用水源地建设,保障城市应急供水。
7.水安全保障。 (26)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工程。持续推进重点河道综合治理,续建重庆市长江干流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二期),推进重庆市长江干流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三期)前期论证,加快实施嘉陵江、乌江、涪江等3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综合治理,加强关键区域堤岸监测和建设。 (27)重要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保护区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重要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保护区监测、监管,加强蓄滞洪、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洪峰监测预警能力。
8.绿色岸线打造。 (28)“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对中心城区“两江四岸”范围109公里岸线实施治理提升,开展治理环境污染顽疾、优化滨江岸线功能等25项重点任务。 (29)沿江企业“减排扩容”工程。强化沿江企业污水减排,加快入河排污口整治提升。
(三)育好林,构筑“绿色长城”。
大力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国家储备林、长江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修复等重点工程,促进森林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强化高山森林防护。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加强对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高山屏障的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完善天然林管护制度,划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建立地方政府天然林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制和天然林资源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天然林保护监管制度。加强天然林管护站点建设。建立天然林用途管制和休养生息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管天然林地占用。实施退化林修复和森林抚育,补植阔叶树和珍贵树木,增加森林植被,改善林分结构,开展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提高森林质量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防护功能。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5年攻坚行动。对森林系统的珍稀动植物进行种源保存、人工繁育和野外回归,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完善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监测体系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监测、预警及管控机制。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气候养生和休闲度假等新业态。
发展山丘林业经济。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等干支流两岸中山和丘陵地区,在夯实绿色本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结合实施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特色经果林、中药材、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重点布局柑橘、笋竹、荔枝、龙眼等特色效益林业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四旁”植树,建设森林乡村和绿色示范村。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前提下,以耕地坡度25°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坡耕地和严重污染耕地等为重点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巩固提升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实施退耕还林质量提升300万亩以上。
构筑滨江生态隔离。在消落线以上50—100米范围,结合江城江镇江村滨江地带品质提升和“长江岸线整治保护工程”,在污染企业搬迁和港口码头整治后腾退的土地、江河两岸公共空间、非城镇建设用地后退蓝线控制区域等开展造林绿化和林相改造,建设生态缓冲隔离带,保护修复两岸生态系统,打造沿江生态廊道,到2025年,新建修复生态缓冲隔离带335公里。丰富滨江生态景观,提高生态景观品质,选择适宜的有较高季相变化的树种开展营造林,丰富森林层次结构,凸显四季自然变化,将长江重庆段建设成为风景带、旅游带、经济带,促进长江沿线生态旅游业发展。
留足城镇森林空间。结合城市品质提升、污染防控治理和城乡生态修复,科学开展城镇及各类园区绿化、零星间隙地植树和林相提升改造,实施江河岸线近绿亲水生态修复工程。以绿化、美化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依托水系、山体和道路,加强绿色道路网、城市绿廊网、生态水网和绿色交通网等绿色生态网络建设,实施道路绿化,种植滨水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开展绿道绿廊建设,形成连接城乡的森林景观带。围绕新型城镇化,以海绵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载体,新(改)建一批以森林系统为主的城市公园、生态公园,提升城市绿化品质和生态效果。
专栏4:“林美”重点工程
9.森林资源增长。 (30)“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在长江干流重庆段、三峡库区回水区以及嘉陵江、乌江和涪江重庆段两岸第一层山脊线(或平缓地区江河两岸外1000米左右)范围内,完成营造林任务200万亩。 (31)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储备林基地330万亩。 (32)长江防护林工程。积极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 (33)退耕还林工程。以耕地坡度25°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坡耕地和严重污染耕地等为重点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退耕还林质量提升300万亩以上。
10.森林保护提升。 (34)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加快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对全市184万公顷天然乔木林地和56万公顷天然灌木林地、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等实施全面管护、有效恢复。 (35)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实施森林抚育、现有林改培和退化林修复等营林任务1500万亩。
11.生态保护支撑。 (36)林业生态保护和修复科研工程。开展造林栽培、复合经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技术集成研发,筛选一批适宜不同区域的营造林技术模式进行示范推广。 (37)林业信息及监测工程。开展自然保护地动态监测,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风险精准监测和预警系统。 (38)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基础设施工程。加强林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林木良种选育和保障性苗圃建设,建立林业物种资源数据库。 (39)森林草原防火能力与水平提升工程。加大森林草原火灾人防、技防、物防“三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森林草原火灾防控能力,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 (40)智慧林业工程。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构建远程技术服务平台,形成林业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林业发展新模式。 (41)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监测体系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工程。以区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建设升级野生动植物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 (42)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监测、预警及控制能力建设工程。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完善生物检验检疫机制,提升外来入侵控制能力。
(四)理好田,孕育“四季丰盈”。
实施“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粮食安全。
强化粮食生产监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确保只增不减。对于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实到地块,引导种植目标作物,保障粮食种植面积。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情况“回头看”,对粮食种植面积大但划定面积少的进行补划,对耕地性质发生改变、不符合划定标准的予以剔除并及时补划。坚守粮食生产功能区,坚决防止和查处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违规建设种植和养殖设施、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等行为。
确保耕地数量稳定。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将相关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指标细化落实到斑图地块,确保图、数、实地相一致。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以及挖塘养鱼、非法取土等破坏耕作层的行为,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到2025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03万平方公里。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实行建设用地审批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补充耕地能力挂钩。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多渠道落实补充耕地任务,规范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管理,加强补充耕地项目监督。
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将中低质量的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实施提质改造。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进农田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加强土壤改良与培肥,开展土壤酸化综合治理,改善土壤pH;推广秸秆资源化还田技术;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鼓励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利用土肥水光热资源,推广绿肥种植。运用环境友好耕作技术,因地制宜开展半旱式栽培,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行等高种植。
加强耕地污染防治。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有机肥代替化肥,推广应用新型肥料和高效低风险农药,加强禁限用农药监管;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构建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推广加厚和可降解地膜,建立健全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进一步优化畜禽养殖布局,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耕地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对于重点地区进行农作物与土壤的协同监测;严格控制工矿企业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农业外源性污染,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有机污染治理。完善尾矿库调查评估,妥善处置尾矿库。加强典型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提升农业环保应急监测能力,加强市级和区域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建设,开展农业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培训。
专栏5:“田良”重点工程
12.农田建设质量提升。 (43)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进农田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到2025年,建成万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区40个以上。 (44)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在万州龙宝等25个重点中型灌区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在除渝中、南岸、大渡口、江北以外的35个区县(自治县,含万盛经开区,以下统称区县)实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含山坪塘整治)项目。 (45)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针对耕地土壤酸化、养分失衡、耕层变浅、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开展土壤改良与培肥,改善耕地土壤质量。 (46)秸秆资源化利用工程。以构建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主,能源化、基料化利用为辅,原料化利用为补充的多途利用格局为目标,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鼓励区县推进农作物秸秆全量全域利用,建立秸秆资源化利用台账。 (47)环境友好耕作技术推广工程。在适宜地区开展半旱式栽培,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行等高种植。
13.耕地污染防治。(48)化肥减量使用工程。通过实施化肥减量使用行动,以用量较高的区域、产业、规模经营主体为重点,大力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水肥一体化等重点化肥减量技术,到2025年,耕地施肥结构持续优化,施肥方式不断改进,肥料利用率稳步提高。(49)农药减量使用工程。以用量较高的区域、产业、规模经营主体为重点,大力推广抗病品种、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等重点农药减量技术,推动农药减量使用,到2025年,实现农药利用率稳步提高。(50)农膜回收利用工程。深入开展可降解地膜试验,全面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到2025年建立起完备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51)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重点加强对规模化养殖场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到2025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52)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选择适宜耕地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实验,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53)尾矿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坚持有主矿和无主矿分类筹集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十四五”期间治理重点尾矿库10座。(54)农业环保应急监测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市级和区域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建设。
(五)净好湖,重现“五彩明珠”。
提升湖库生态环境品质,维护湿地生态资源安全,有效发挥调节水分平衡、改善局部气候、有效净化水质的作用。
提升湖库生态环境品质。在城市黑臭水体现有治理成果基础上,综合采取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持续巩固治理成效,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持续保持在100%。继续推进良好湖库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水质稳中有升。大力实施退田还湖、生态补水、水生物净化等保护和修复工程,不搞围湖造田、填湖造地、挖湖造景。
维护湿地生态资源安全。开展湿地资源调查评估,建立湿地资源数据档案。申报国家重要湿地,发布市级重要湿地名录。实行湿地面积总量控制和用途管控,从严控制建设项目占用湿地。在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等重要湿地区域开展湿地植被重建、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湿地有害生物防治、污染控制、清理淤泥、生态补水、增殖放流等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加强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实施排污口下游、主要入河口等区域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培育湿地生态产业,推动湿地与农业、花卉苗木、民宿、生态旅游、康养、环保、自然教育的融合。研究成立三峡库区(重庆)消落带治理研究中心,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实行消落带分区分类保护和多级治理,到2025年,新增消落带库岸环境治理50公里。
专栏6:“湖净”重点工程
14.提升湖库生态环境品质。 (55)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保持工程。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责任严究,巩固治理成果,严防黑臭水体水质反弹。 (56)良好湖库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推动湖库型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湖库水源地监控能力建设,加强推动湖库水生态修复,对有条件的湖库开展美化、绿化工程,打造市民休闲场所。
15.维护湿地生态资源安全。 (57)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推进国家湿地公园能力建设,支持建设国家重要湿地、湿地城市,重点实施双桂湖、阿蓬江等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58)消落带治理工程。开展消落带生态环境调查,建立数据库;在万州、云阳、巫山开展消落带生态修复试点,深入开展消落带生态修复技术示范研究;重点在长江干流(忠县—巫山段)万州区瀼渡镇、云阳县凤鸣镇等陡峭区域,万州区牌楼街道、云阳县青龙街道、奉节县鱼复街道等城镇区域,万州区长坪乡、忠县复兴镇、云阳县巴阳镇等平缓地带,实行消落带分区分类保护和多级治理。
(六)植好草,还复“草长莺飞”。
立足重庆高山草场特色资源,释放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打造具备南方典型生态特征的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和城市绿地生态景观。
释放高山草甸生态功能。对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特殊作用的基本草原实施严格管理。加大对巫溪大官山、巫山葱坪、开州雪宝山等草场的原生态保护力度,在保持草原面积不减少、草地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强化对武隆仙女山、石柱千野、巫溪红池坝、城口黄安坝、涪陵武陵山等草场的生态保护修复,在不破坏草地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以草食畜牧业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严控开发强度。
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空间。结合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等工作,优化城镇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格局,适度增加人工草场面积,强化对城市绿地现有人工草地保护与利用。开展山城公园、山城绿道、山城花境等系列建设,提升城区绿色公共生态空间的连接度,形成完整的绿网结构,增强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效能,为人民群众提供舒适、自然的城市绿地空间。
专栏7:“草盛”重点工程
16.释放高山草场生态功能。 (59)草场生态修复工程。加大草场退化修复力度,推动红池坝、九重山、仙女山等草场建设保护。 (60)草场开发利用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加强草场开发利用的道路、旅游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17.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空间。 (61)城市绿地优化更新。持续推进“边坡堡坎崖壁”绿化美化,结合“两江四岸”整治提升,老旧小区提升,山城步道建设等,推动城市绿地优化更新;在建设城市型山城步道的基础上推动城郊型山城绿道建设。 (62)人工草地保护工程。推进草地养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工草地保护。
(七)护好鱼,唤回“鱼翔浅底”。
以鱼类资源为重点,强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恢复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生生物基因,促进水生态功能修复。
全面推进长江十年禁捕。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对全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全面禁捕,有序做好退捕禁捕工作。深入实施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行动,斩断从捕捞、运输,到销售、餐饮的地下产业链。加大“三无”船舶排查处置力度,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制售捕捞渔具行为,严厉查处电鱼、毒鱼、炸鱼等破坏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捕捞行为,加强联合执法和暗访检查。积极稳妥引导退捕渔民转岗就业创业,有效保障就业困难渔民基本生计。对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补奖资金足额到户,配套措施保障到人。
加强水生物种多样性保护。开展重点流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适时调整完善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聚焦长江干支流湿地与河流等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加强对巫山北鲵、胭脂鱼、中华秋沙鸭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洄游通道的保护。积极参与建立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实施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加快恢复水生生物种群适宜规模。
加强水生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重点保护中华鲟、达氏鲟(长江鲟)、胭脂鱼、江豚等珍稀野生水生生物和“四大家鱼”等渔业遗传资源。推动水生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引种回归等相关设施建设。完善全市水生物种资源数据库,建设长江上游珍稀生物基因库。
加强水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充分考虑水生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完善涉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补偿机制。重点保护长江、嘉陵江、乌江及其支流等江河生态系统,以及三峡库区消落带、喀斯特沼泽湿地和山地溪源等湿地生态系统。严格水电资源开发的监管。推进水生生物多样性优先区、示范区建设,管护好水域和湿地自然保护地。
专栏8:“鱼丰”重点工程
18.长江十年禁捕。 (63)分区分类禁捕工程。对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行常年禁捕,对保护区外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从2021年至2030年实行全面禁捕。 (64)非法捕捞执法监管提升工程。加强执法队伍和装备设施建设,开展为期三年的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专项行动,健全涉水部门联合执法、毗邻区域协同执法的联动工作机制。 (65)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程。按照务工就业吸纳一批、创业扶持带动一批、兜底保障安置一批等方式,从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
19.水生物种多样性保护。 (66)珍稀濒危鱼类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推进以中华鲟为代表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行动,建设以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等为主的重要河流生态廊道。 (67)水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在重要水生动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关键生境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修复遭到破坏或退化的江河鱼类产卵场10个。
20.水生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 (68)水生生物物种资源数据库工程。推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水生动植物基因保存设施、野生水生动植物基础数据库建设,建设长江上游珍稀生物基因库。 (69)水生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科技创新工程。强化珍稀濒危水生物种遗传学研究,开展珍稀濒危水生生物繁育技术攻关,提升物种资源保护、保存和恢复能力。
one.水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 (70)水生生物多样性优先区、示范区建设工程。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加强水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建设水生物多样性优先区、示范区。 (71)保护地建设及功能提升工程。优化调整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和关键生境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或其他保护地,对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流域进行重点修复,加强对保护对象的调查研究、监测预警、生态功能提升。
六、绿色发展主要任务
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一)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建立生态经济体系。
坚持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重庆特色生态经济体系。
着力培育生态产业。依托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等。大力推广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农业消费品生产基地,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完善生态农产品标准体系,巩固提升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提升“巴味渝珍”“三峡”等区域公用品牌绿色内涵。探索高山气候价值化实现路径,选择气候适宜、环境良好的地区重点打造一批生态避暑和康养精品基地。实施古村复兴和“拯救老屋”行动,系统复活古村风貌,积极发展休闲农庄、乡间客栈、文化驿站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丰富乡村生活体验,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握“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和“行千里·致广大”价值定位,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用好人文和生态两种优势,突出“三峡”“温泉”“乡村”“人文”“山城”五大主题,大力发展文旅融合、文体融合、文化创意、文化数字内容等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依托本规划重大项目实施形成的市场需求推动全市绿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领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做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形成涵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品应用、产业服务一体化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建成国家重要的环保产业基地,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推动绿色制造业和绿色服务业深入融合发展,促进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等全方位全过程全产业链协同。培育发展节能医生、环境管家、全过程绿色咨询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绿色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工业园区、小城镇为重点,探索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启动一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模式试点。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尽快形成产业化,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积极开展绿色示范。高质量规划三峡库心区域绿色协同发展,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将自然山水、历史人文等融入东部生态城规划建设,构建以广阳岛片区为核心的“一心三带七群”空间格局,将东部生态城建设成为山水林共生、产城景一体、业游居相宜的“世界级平行岭谷生态文明典范”。支持缙云山、金佛山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推动重庆经开区等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设立以政府出资为引导、龙头企业出资为主体的绿色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通过股权纽带促进绿色产业链上下游共生发展。
(二)以构建绿色生活方式为主导,打造山清水秀美丽宜居地。
城乡共治、软硬结合,建设最美山地花园城市,打造巴渝特色美丽乡村,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系统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宜居性。
建设最美山地花园城市。推动城市更新与生态恢复有机结合,实施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和109公里岸线治理提升,打造20条、427公里“清水绿岸”。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整治农贸市场、公共厕所、垃圾站等卫生环境薄弱区域,提升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存量垃圾堆场治理。安全处置城市粪污。统筹地下地上管网改造建设,强化“雨污一体”“厂网一体”规划建设,提高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和治理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升市政设施和市容环境品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开展山城公园、山城绿道、山城步道等山城系列品牌建设。
打造巴渝特色美丽乡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加强农村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提高到100%。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完成常住人口200户或5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巩固拓展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基本普及农村卫生厕所。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实现村庄公共空间及庭院房屋、村庄周边干净整洁。根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4种类型,分类推进巴渝特色的乡村振兴。统筹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保护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格局和农业生产的自然肌理。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围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软硬件设施改造提升。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倡导绿色办公、低碳居住,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指尖上的浪费”。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研发推广绿色环保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鼓励使用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物流器具。推进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绿色消费。推动公共机构和国有企业率先实施绿色采购和节能减碳行动。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开展城市绿色生活评价,营造全社会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新风尚。
(三)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主线,引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把应对气候变化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推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加快制定全市和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鼓励符合条件的地区提前达峰。加大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将钢铁、水泥等“两高”行业作为工业达峰行动的重点。持续开展固定资产项目节能审查,探索推行碳排放评估,防止“两高”产业无序增长。发展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化建设,发展新能源汽车和非机动交通,加强机动车出行需求管理,推广现代运输组织方式,提高现代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实施各类重大林业工程,着力增加林业等生态系统碳汇。持续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建设一批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零碳示范区。创新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总结碳排放交易试点经验,主动对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研发创新固碳等新技术,实施一批试点工程。
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全面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因地制宜发展水电,稳步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供给结构中的比重。大力推动涪陵、南川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健全页岩气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推动页岩气就地转化利用。加快推进外电入渝,增加市外清洁能源输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持续推进燃煤消费替代,提高电气化水平。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加强节能审查与监察,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着力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持续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提高矿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水平,加大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和利用,推动战略性矿产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支持开展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煤矸石、锰渣等制备新型建材等高值化产品制造及推广应用,建设南川、綦江、潼南等国家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推进污泥、餐厨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再生利用,建设珞碛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废弃电子产品、废铅蓄电池、废钢、报废汽车、废塑料回收利用水平,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七、制度建设
立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任务要求,构建“确权—保护—修复—利用—监管—联动”六位一体的制度体系,用更严密的制度和政策保护生态环境。
(一)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探索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行使机制,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管理制度,保护农村集体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保障自然资源资产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建立自然资源分类标准和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评价,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依法有序开展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内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制定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一张蓝图”,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推动产业和人口从生态地区向优势区域集中。尊重自然地理格局,规划开发建设不挖山、不填湖、不毁林。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完善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控重污染企业和项目布局。全面推行林长制,完善天然林管护和修复制度。健全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建立湿地分级管理体系,规范湿地保护利用行为。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健全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研究论证我市设立国家公园的可行性,科学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落实国家自然保护地内特许经营制度。推动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取水权、水域滩涂养殖权、特许经营权退出和分类处置工作。加强河道水域岸线管控力度,因地制宜划定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风险控制线等管控边界。
(三)健全生态系统修复制度。
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试点。落实我市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专项规划。探索建立以生态系统(区域)为单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机制。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土地复垦指标交易。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推进生产服务绿色化,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依法公开环境治理信息。坚持“谁破坏、谁补偿”原则,加强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适时调整征收标准。持续推进生态类“地票”交易,深化“林票”制度改革。深入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推进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
(四)健全自然资源利用制度。
探索自然资源资产分等定级价格评估制度和资产审核制度。深化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完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和消耗强度控制管理制度,开展取水工程(设施)登记核查。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构建规范开放的市场,强化环保产业支撑,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健全价格收费机制,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标准和产业准入政策。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健全市场监测监管和调控机制,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市场信用体系。健全环境治理信用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强化企业信用建设。开展绿色产品认证,加强财税支持,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五)健全生态环境监管制度。
发挥人大、行政、司法、审计和社会监督作用,实现对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全程动态有效监管,强力开展护水、护渔、护砂、护法、护民、护林“六护行动”。定期报告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情况并接受监督。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督察工作方式方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自然资源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平台,完善公益诉讼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衔接机制。优化自然资源资产审判专门化工作机制,构建自然资源资产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协同审判机制。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完善市级负总责、区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市级和区县财政支出责任。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库区消落带治理情况,以及能耗和碳排放考核纳入市级生态环保督察重点内容,建立完善“三江”流域常态化巡访暗访制度。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赔偿机制。
(六)健全保护修复联动制度。
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我市与周边省份的合作平台,推动建立跨境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协调机制,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联合检查和执法专项行动。共同推进区域内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沱江等生态廊道建设。开展长江、嘉陵江、渠江等流域污染治理省际合作试点,开展跨界河流联合巡查。实施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共同推进三峡库区及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完善跨省市水体监测网络建设,建立上中下游水质信息共享和异常响应机制。加大跨界执法沟通合作力度,共同预防突发环境事件。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标准统一,建立沟通协调、跨区域生态环境标准合作制(修)订机制。统一两地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共享。
八、规划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工作由市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调度。科学统筹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安全保障、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林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使相关规划与本规划系统衔接、层次清晰、分工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市级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在政策实施、项目推进、资金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抓好落实。区县政府要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统筹谋划、系统部署,建立任务清单和台账管理机制,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抓好项目支撑。
建立重点项目动态调整、滚动实施机制。对规划中的重点项目要围绕建设需要、必要性、资金落实情况、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等进行审慎论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半拉子工程”。条件成熟的项目要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市级有关部门要加快优化项目审核、规划、用地、环评、施工许可、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手续。项目业主要加强工程和投资调度,推动项目尽快建成投用,形成可视化的实物工作量,扩大投资需求,发挥生态效益。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价。
(三)强化科技支持。
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强化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和先进生物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利用,加强生态屏障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屏障建设技术创新队伍、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系统治理的支撑。
(四)多方筹集资金。
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统筹做好项目资金平衡。争取将本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纳入长江流域发展规划,为落实国家补助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创造条件。财政部门统筹有关专项资金,加大对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抓紧策划储备符合信贷要求的项目,争取银行中长期低成本融资,鼓励企业发行绿色企业债券以及公司类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国家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试点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五)凝聚各方力量。
鼓励企业、社会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注重发挥市场作用,设计利益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努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外来投资参与重点工程建设运营。加强宣传教育培训,鼓励社会公众踊跃参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注重试点引路。
重点在“三带”等水生态走廊、“四屏”“四山”等山体生态功能区,以江河湖流域、山体山脉等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选择生态系统破坏较重、生态屏障功能退化、生态要素齐全可逆的区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和生态多样性保护试点,总结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在全市推广。
[1]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国家批准数为准。
[2] 城镇开发边界以国家批准数为准。
[3] 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以国家下达指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