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大药房股价暴涨暴跌背后:连锁药店行业面临多事之秋
最近,许多国内领先的连锁药店都面临着一个多事之秋。
自8月30日以来(以下简称“人民药房”)首次连续7个交易日获得6日涨停板,股价涨幅超过60%。随后,自9月10日以来,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出现20%以上的偏差,股价暴涨暴跌。在此之前,围绕老百姓药房的更大风波是,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谢子龙于 7 月 28 日被拘留立案调查。
除了人民药店,头部连锁药店宜丰、大神林(维权)、宜心堂等时候也不容易。8月底,上市连锁药店交出半年成绩单,不少企业的数据显示“增收不增利”。2018年以来,国内连锁药店发展迅速,稳扎稳打,2022年和2023年将进入万家门店规模。
目前,连锁药房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医保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一位资深药业直言,零售药店数量过多,通过高价并购和加盟进行野蛮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龙头企业的重点不应该是扩张,而是如何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7月31日,上海一家面向普通百姓的大型药店。图/视觉中国
股价接连爆发
如果你仔细观察,街上的连锁药店数量正在显着增加。人民药房是目前最知名的连锁药店之一,2001年在湖南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口起家,最初是一家小型药店,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4000多家门店的四大连锁药店之一。
9月上旬,人民大药房发布了三份关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公告。
首先,从 9 月 3 日至 9 日,连续 5 个交易日以限价收盘,期间累计涨幅为 61.03%,股价涨幅大于医药零售行业大多数公司的涨幅。随后,自 9 月 10 日以来,公司股价连续三个交易日下跌,收盘价跌幅超过 20%。
北京一位资深证券律师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8月30日以来连续多日涨停的原因可能与该公司的股息权益有关。8月30日,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其中披露了中期股息计划,每股现金股利0.3307元,拟派发现金股利总额2.51亿元,占2024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的50.01%。同日,公司还发布了未来三年(2024-2026 年)的股东回报计划,称未来三年,公司以现金分配的年度利润应至少达到当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的 50%。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股票的持续涨停也可能与并购或其他重要的利好信息有关,这些都没有公开,并且可能被一些内部人士非法得知,并会出现剧烈上涨,引发投资者的反应。”资深券商律师表示,后续的下跌也是大涨后的回调,是普遍现象。但事实上,从今年5月14日开始,人民大药房的股价已经连续三个月下跌。
7月30日晚间,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于7月28日收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谢子龙家属的通知,谢子龙家属于7月28日收到湖南省监委出具的通知,称谢子龙已被拘留并立案调查。
这一消息在整个行业引起了震动。被誉为国内零售药房行业“第一人”的谢子龙早在 2001 年就开启了中国平价药店的时代,高喊“比国家批准的零售平均价格低 45%”的口号,掀起了一场降价风暴。当时国内药店经营者都是通过代理商采购的,代理商层层加价后,给消费者的药品价格普遍抬高。
据人民药房 2023 年年报显示,公司创始人、现任董事长谢子龙曾任第十一届、十二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湖南省委副主席, 中国医药原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湖南省医药流通行业协会会长。
上述律师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监察委员会采取留置措施,涉案人员往往涉嫌贪污、受贿或职务犯罪,结合谢子龙的职务,猜测可能与贿赂有关,但具体细节仍需相关部门公布。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几家头部连锁药店接连爆发。2023 年 7 月,另一家连锁药店龙头企业大神林董事长柯金龙被拘留。今年4月,广东省茂名市滇柏区人民法院作出“刑事判决书”,认定柯金龙以单位行贿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50万元。
6月2日,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发布对医信堂相关负责人的新闻采访,指出医信堂部分指定连锁店存在违规行为,导致医保基金蒙受损失,包括串通用药、超额开药、对已暂停医保结算的指定零售店进行医保结算、 药品采购、销售和库存记录不匹配,以及处方药销售不规范。次日,宜鑫堂股价收盘下跌 8.53%。
今年5月中旬以来,宜丰、大参林、老百民、宜心堂四大“万店”连锁店的股价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下跌了30%以上。一位长期研究医药行业的人士直言,当前,医药反腐风暴强劲,医保政策进一步收紧,零售药店也面临效益下降的趋势。反映在资本市场上,连锁药店的投资前景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收入增加,但利润不高
截至8月底,国内多家龙头连锁药房上市公司陆续公布了2024年半年度报告。
四大连锁药店中,只有宜丰药房的营收和净利润实现双增长,相比之下,老百民、宜心堂、大参林的营收同比增长,但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均同比下降,其中宜心堂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下降幅度最大可达44.13%。书鱼民等部分腰链企业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百分之八十。湖
南省医药流通行业协会原秘书长黄秀祥近日也对四大连锁药店上半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强调了两个统计数据:虽然四大企业的直营门店总数同比增长了近20%,但直营门店的营业额同比增长仅为5.8%。此外,他和他的团队还发现,2024 年上半年,四大头部药店日均效率为 48.2 元/平方米,与 2023 年上半年的 54.2 元/平方米相比,同比下降 11.2%。“这种下降有些引人注目,它表明药店每平方米的销售额有所下降。”
事实上,零售药店的平价值在大流行期间飙升。据媒体统计,与2019年相比,2020年上半年,宜丰药房日均效率提升至66.4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1.73%,宜心堂日均效率提升90%。然而,2021年上半年,四大龙头药店中,除了普通民众药店与2017年持平外,其他三家的平均日均效率也开始下降。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多位受访业内人士指出,这与过去几年国内连锁药店的扩张模式有关,药店的盈利能力逐渐受到挤压。
从 2012 年到 2017 年,该国的药店数量相对稳定,从 420,000 家缓慢增长到 454,000 家,增长率不超过 3%。然而,在 2017 年,出台了医医分离政策,要求医疗机构按照其通用名称开具药物,患者可以凭处方在零售药店购买药物。该政策明确提到,“零售药店将逐渐成为销售药品和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重要渠道”。2021年,商务部再次发文,提出培育形成5-10家价值超过500亿元的专业化、多元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到2025年,药品零售连锁率接近70%。
乘政策之机,国内各大连锁药店开始通过自建、并购、加盟等方式实现快速扩店。经过 18 年的发展,2019 年底门店总数达到 5000 家,然后短短三年时间,门店数量就超过 10000 家,翻了一番。随后,亿丰药房、逸欣堂、大神林的门店数量也纷纷突破万大关,药房零售行业进入“万店时代”,行业集中度提高,规模化竞争成为常态。
资本入局,市场的热情进一步推向高点。2017 年,高瓴资本看中药房业务,通过全资收购或控股连锁药店并购的方式成立了高济医疗,一年内,其药店数量超过了 12,000 家。
连锁药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一些社区的入口处,50 米范围内可能有三四家药店。因此,有人感叹:“门口的药店比珍珠奶茶店还多”。确实,根据窄门餐饮的数据,截至 2024 年 5 月,“奶茶饮料”赛道的门店总数约为 418,000 家。到 2023 年底,全国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约为 688,000 家,其中全国药店总数将超过 667,000 家。
但另一方面,连锁药房市场的增速慢于门店数量的增长。据中康科技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零售药房市场累计规模达到2582亿元,同比下降3.9%,而药店总数仍增加1.5万家。“这么多商店都去分蛋糕,导致每家公司都过得不好。”黄秀香坦言。连锁药店舒鱼平民也公开表示,市场规模的增速低于门店数量的增速,导致行业内卷严重。
今年4月,拥有450家药店的连锁药店鑫会大药房推出了新的会员制,以吸引顾客,允许会员以接近药品出厂价的价格购买药品。即客户只需支付 100 元的年费,即可在出厂价仅 1%-14% 的基础上享受所有商品的超低价格。这一策略得到了一些消费者的支持,称赞其为“良心药房,全国推广”,但也引起了药企和药店的不满,称他们的公开采购价格扰乱了市场秩序,一些药企甚至表示“不再向他们供货”。重庆新虎相关负责人向媒体承认,该药房也受到了网上药品销售低价模式的影响,这是一个无奈的举动。这也揭示了线下零售药店目前的经营难点。
但是,为什么连锁药店总体上仍在增加收入呢?黄秀祥分析,整体营收没有下降,原因之一是目前很多连锁药店都关注加盟店的扩张模式,“加盟店不需要投入人工成本,不放租,纯品牌产出,盈利能力总体不错。这方面的利润弥补了直营店带来的财务成本和整体效率下降,两者相抵触,从数据来看会有适当的增长。”
为什么盈利这么难?
除了药店数量急剧增加外,许多业内人士指出,药店利润的下降还与医保政策的调整有关。
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由个人医疗保险基金和综合医疗保险基金两部分组成。零售药店主要通过个人医保账户缴费来增加销售额,即消费者可以使用个人医保账户购买药品,药店依靠药品购销差额获利。截至 2023 年 8 月底,医保覆盖的零售药店数量已达 484,000 家,占药品零售店总数的 73%。
但从 2023 年 2 月起,国家医保局将实施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将原本转入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约有一半投入到一个大的集合资金池中,以改善门诊医保实销待遇。个人账户的资金池缩小了,但另一方面,该政策也促进了将指定零售药房纳入门诊协调。
当时,业内普遍认为,该政策有利于零售药店的发展,为药品零售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销售空间——改革前,投保人在定点药店买药只能使用个人账户,但改革后,可以依靠门诊协调定点医疗机构的外部处方,在提供门诊协调的定点药店购买药品服务,医疗保险单范围内的费用可以报销。为此,许多地方相继建立了电子处方流通平台。
“但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医疗机构无法流通他们的门诊电子处方。”研究员李子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医院有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内部存在开药卖药的闭环,现在都是电子处方,医院缺乏将处方转移到药店的动力。
据媒体报道,2023 年,专注于医药健康领域的信息数据公司中康信息相关团队对长沙、大连等城市门诊互助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系统设计存在差异,导致药房获得处方的难度不同。在长沙,相关药店更容易获得处方,客流量可提升20%-30%,销售额可提升10%-30%;但在大连,由于难以获得处方,药店的客流量下降了 50%,销售额下降了 30%。
药店的原始客户也被转移。过去,零售药店的主要客流是中老年人群,但随着门诊互助改革政策的实施和药品集中采购等政策的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种类单一、数量少的问题开始得到缓解。“那里的药品价格可能更便宜,因此中老年人更有可能被引导到社区卫生中心购买药物。”黄秀祥提到,年轻顾客被吸引到美团、Ele.me 等线上平台购买药品。
另一方面,零售药店过去享有的定价自主权正在逐渐缩小。2020 年,湖南、云南、新疆等地出台规定,政府协商的集采品种不应超过门店差价率的 15%,对这些入选药品的价格设定了“上限”。黄秀祥从一些一线药学从业者那里了解到,15% 的利润率根本覆盖不了药房的成本,包括水、电、房租、人工成本。
此外,习、咸阳、陕西、深圳、广东等地的医保局也推出了定点零售药店药品比价系统,让顾客可以实时在线比价,促进消费者用脚投票,对想要提高药品价格的零售药店产生影响。
最近,黄秀祥注意到,一些区域性连锁药房企业,甚至一些头部上市公司,“大家都有一个基本行动就是整合现有门店,关闭和转让亏损门店。我了解到,这些大型上市公司都搬家了,一家拥有 10000 多家直营店的公司,今年计划关闭 2000 家门店。”
黄秀祥提到,去年或今年新开的店将是关店的重点——这些店员少,药店需要较长的培育期才能盈利,新店更难获得店家协调资格。他今年做了一次市场调查,发现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区,没有取得医保资质,不做大营销活动的新店,日均销售额在600-1000元左右,而在经济较发达的江浙沪地区,日均销售额可能在1200-1500元——很多新店都在亏损。根据法律,在过去,一家门店可能在 1-2 年内就达到了盈亏平衡点,但现在在多项政策调整下,“如果这样的单店产出,利润基本相差甚远”。
Yan Hui 在全国零售公司担任销售经理已有 6 年。在他看来,药房扩张模式是否可行,要看企业的具体情况。例如,一些处于成长期期的品牌,尤其是区域领导者,仍在积极扩张,他们的管理层仍然愿意开发新市场,一些龙头公司也会根据需求增加门店。
但他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能使用这么多药店,而且目前供不应求”。零售药房行业通常使用所服务的药店数量来观察其潜在的消费规模。到 2023 年底,中国的平均药店数量约为 2,100 家,美国和日本的平均人数约为 4,000 家。“未来,许多没有竞争力的药店将被关闭或合并,野蛮扩张的阶段已经过去,”他说。”
一些连锁店也放慢了扩张速度。在最近的半年度报告解读会上,老百姓药房公开表示,根据市场情况和公司上半年的扩张情况,年度目标将从年初的 3,800 家减少到 2,800 家。
出路是什么?
在闫辉看来,虽然目前药房零售行业处于负面状态,但从长远来看,药房行业将迎来有利局面。随着各地门诊统筹系统的实施,总连锁药房将迎来转机。
他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人们普遍还是会选择品牌连锁药店,大型连锁药店对上游购买有更强的议价能力。从交易场景来看,目前许多连锁药店正在转型为 O2O(在线订购、实体药房配送配送)和 B2C(在线药店销售)运营,每年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来抢占互联网红利。“最简单的例子,大型连锁药店比小药店便宜,如果出现流量战,他们会损失一点没问题,小企业打不起仗。”
在全球范围内,连锁药房是一个主要趋势。今年 6 月,公众在机构投资者交流活动的纪要中公开提到,日本排名前 10 的药店合计市场份额为 74%,美国排名前 3 的药店合计市场份额为 85%,而中国排名前 10 的零售药店合计市场份额为 31%。多位受访行业人士也提到,行业集中将是未来的趋势。
不过,在黄秀祥看来,连锁药店的扩张没有问题,关键在于企业在并购后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单店的产出效率,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他分析,国内大部分连锁药店仍然依赖高毛利率的商业模式。根据四大上市连锁药店的半年报数据显示,这些公司今年的平均毛利率为38.49%,较去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目前,药店能够保持较高的毛利率,是因为:第一,上市公司的自有品牌产品是高毛利率的主要贡献者;其次,集中采购政策的逐步推进存在滞后效应,以至于药店在部分药品品类上仍能获得差异化利润。“随着集中采购的推进,药品的整体价格空间将进一步压缩,对于连锁药店来说,提高单店和客流的效率才是王道。”
多位受访专家提到,日本连锁药店的模式可以为中国借鉴。日本的连锁药店有两种类型:配药药店和药店。前者通常位于医院附近,主要承接医院的处方,并配备全职注册药剂师,为病人提供用药指导。但是,目前国内很多药店的员工都具有专业背景,药房的专业能力不足,这是药店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之一。另一方面,药店走的是大健康路线,销售非处方药、化妆品、日用品等。根据相关研究,日本制药业已经花了大约 30 年的时间,连锁药店是一个需要长期投资的细分市场。
业内公认的多元化和专业化是连锁药店发展的方向之一。目前,国内一些连锁药店正在探索专业化,如在中老年人慢性病管理中为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高尿酸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严辉还提到,未来,连锁药店除了继续提供处方药外,也要更加注意如何吸引顾客主动进店并愿意付费。药店的盈利能力仍然在于积极拥抱药品品类的变化,一些门店已经开始转型发展,转向抗衰老、美容、治疗男性脱发、女性健康调理等健康改善产品,并通过提供更专业、更个性化的服务来激活客流。“转型过程当然是痛苦的,但必须采取一个方向。”
(应受访者要求,严辉为化名)
发表于 2024 年 9 月 23 日《中国新闻周刊》第 1157 期
杂志名称:连锁药店:野蛮增长的终结?
记者:杨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