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话匣子聊聊我的学校生活从早操到功课

北单实体店微信:200833335 2025-07-30 21:40

一册《少年》几代少年

话匣子topic · 俞可

生活是有一定顺序的,第一步是家庭生活,第二步是学校生活,第三步是社会生活。我们当下,大多处于学校生活阶段。现在我要和诸位讲讲我的学校生活:

七点半钟,上早操十五分钟结束后,各级学生前往各级教室进行养性训练。大家都坐在座位上,闭上眼睛,静坐五分钟。之后由自治会长背诵誓词,会长说一句,学生们跟着说一句。背诵完毕后,开始唱《想歌》,歌词是:‘想!我将如何帮助他人,让他人拥有无尽的快乐?’‘想!我将如何助力社会,使社会绽放光彩?’‘想!我将如何提升自己,让自己品德和学业都没有差错?’人家、社会与我都好,这不就是极乐世界文明之花吗?唱完这首歌后,才刚刚睁开眼睛。就在这时,老师进来给我们上课。课程时长为四十五分钟,课间休息十五分钟。上午安排四节课,下午安排两节课。国民班上午有三节课,其中两节课的情况是这样的;下午同样是两节课。星期六只在上午上课。

……

星期六过午,有周乐会,会将一星期所学的功课述说一遍,各级轮流进行。理科会进行实验,文科会进行表演,话法会进行演说辩论。此外还有余兴,会做几个游戏。

上面所讲述的,全都是我们学校的生活。希望大家能够将自己学校的生活,也展现出来让大家看一看啊!

这篇习作名为《我的学校生活谈》,作者是李长植,也就是文学家李长之,当时他12周岁 。

这是一个少年心理与生活的真实写照,尽管稚嫩无比。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是鲁迅研究专著中唯一一部经鲁迅亲自批阅的,它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作家论。李长之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就读时,国文老师张信庵引导并激励他撰稿投稿,还常替他开信封、贴邮票、写推荐,然后四处投稿。《少年》杂志接纳了李长之。《我的学校生活谈》于1922年7月发表在《少年》12卷9号,在这之前一个月,该刊推出了他撰写的《森林的话》,中学时期,李长之发表在该刊上的长诗《游玉函山》甚至被一师附小用作讲义 。

1911年,少年中国诞生了《少年》杂志,它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这本刊物于是成为了那几代人共同的少年印记。

钱锺书夫妇在1948年夏天,带着女儿圆圆前往无锡老家,为祖父举办百岁冥寿。在一间厢房里,“满地都是书”。圆圆发现了《少年》杂志,这些杂志整整摞了一柜子。那是钱锺书儿时的食粮,也是他终生的珍藏。当年,万家宝(曹禺)被父亲责令就读于私塾,他把《少年》杂志视作最爱,想用它来逃离令自己窒息的四书五经。只要一卷在手,就能拥有一片五彩缤纷的世界。

《少年》杂志是为当年孩子敞开的心扉,是能倾述情感的平台,是可激荡思想的平台,是能放飞梦想的平台,社会学家费孝通无论是否以文学为生,都是其中之一 。

去年,江苏吴江为纪念费孝通百年征集相关档案,两期二十年代的《少年》杂志因此呈现在世人面前。当初,《少年》杂志开辟了两个专栏,其中一个是“少年文艺”,用于载刊文艺习作,另一个是“少年谈话会”,用来介绍乡土习俗、民间传说,其目的是鼓励青少年从事文学创作。费孝通对家人为他订阅的《少年》杂志极为喜爱,爱不释手,近乎痴迷,于是便萌生了把习作投递给这份刊物的想法,他表示“我是这个杂志的忠实读者,每期都要从头读到尾,读了几期之后,就开始投稿,把听到的故事写下来寄给《少年》杂志。”1924年的某一天,费孝通像往常一样捧读散发着墨香的《少年》杂志,读着读着,他突然惊呼起来,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原来自己的处女作《秀才先生的恶作剧》已醒目地刊登在该期的“少年文艺”专栏,署名是“费北”。对于晚年的费孝通来说,这种深刻的激动,他一生都难以忘怀。它成了一股强烈的诱导力,激励着他不断写作 。我给《少年》杂志投的稿子,在这本刊物里的位置,自此开始渐渐地从书末尾往前挪动,一直到成为开卷第一篇。写作变成了我抑制不住的喜好。由此,情况变得无法控制,陆续有《一根红缎带》、《新年的礼物》、《圣诞节的话》、《圣诞节续话》等作品发表,一直持续到1928年,费孝通考入东吴大学预科,此时他在《少年》杂志发表了最后一次作品,这也宣告了他少年时代的结束,他开始走向成年 。

浙江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费孝通散文》,起始于《秀才先生的恶作剧》,终结于《与君同消万古愁》。费孝通调侃说,这难道是编者“想用隐喻法来概括我的一生?”

人的一辈子,终结没办法预先知道,不过都开始于一段烂漫的时光。如果说,童年太过懵懂,那么,少年无疑是人生真正的起始点。特此纪念《少年》百年。

国际足联是江湖中的破船

体育漫谈sport · 公孙欠谀

本周,世界体坛事情甚多。

中国羽毛球队多次夺得苏迪曼杯,李娜获得法网冠军,中国足球在土伦杯遭遇羞辱,国奥队在自家门口输给了韩国队,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刘翔获得第二名,巴萨第4次夺得欧冠,NBA总决赛第二场小牛队艰难实现大逆转,大鲨鱼奥尼尔结束了自己19年的职业球员生涯……最值得一提的是国际足联发生宫廷政变,布拉特清除所有竞争对手后,毫无悬念地顺利连任,继续执掌世界足球大权,张吉龙意外当选亚足联代理主席 。

每到国际足联换届选举时,都会传出这样那样的丑闻,要是你是个关注足球的人,肯定会记得,历史惊人地相似,2002年国际足联曾上演过相同一幕,男主角没变,都是布拉特,只是男配角从哈亚图和郑梦准换成了哈曼和沃纳,这同样是一场要推翻封建家长制的宫廷政变,且都宣告破产。要颠覆布拉特并非易事,他脸上时刻挂着微笑,此人城府极深,笑里藏刀,常人难以企及。当年他能让铁腕阿维兰热“主动禅让”,还战胜瑞典人约翰松,坐上第一把交椅。后来他又两次挫败来自亚足联、非足联、南美足联的颠覆,可见其功力非凡。他最大的本事是将诸多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恩威并施,逐步分化,逐一铲除是他惯用的手段。如果说国际足联里的人都心地不纯,这或许有些过头,然而在这个组织当中,充满丑闻,存在权力斗争,这早已不是新鲜之事,并且这些丑闻和斗争持续升级,这里面不存在正义,没有公道,只有心怀鬼胎之人相互倾轧,还有暗器黑枪。2002年,国际足联副主席韩国人郑梦准唆使非足联主席哈亚图叫板布拉特,非洲人真的冲了出去,韩国人却临阵倒戈,郑梦准能在一夜之间从哈亚图的亲密战友变成布拉特的卧底,今年哈曼和沃纳来到苏黎世时,他们那时还是国际足联内阁高官,且都信心十足,气势逼人,颐指气使,风光无限。如今布拉特在一片热烈掌声中再次连任主席,他们连听掌声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位高权重的人都想当鳌拜,却不知国际足联是布拉特家的私人财产,布拉特在国际足联担任了15年秘书长和16年主席,阅人无数,经历诸多事情,深知其中真谛,善于在各方利益中运筹帷幄,获取他人好处,面对惊险总能有惊无险,即便乱云飞渡,布拉特的笑脸依然从容 。布拉特高票连任国际足联主席,他得到了绝大多数选票,却没得到英国人的票,原因是布拉特没把下两届世界杯举办权交给英国人,所以他们给布拉特投了反对票,即便明知无法改变结局,他们还是反对了,这除了发泄一点不满外,无伤大局,老布肯定会记住这个仇的 。

最后说说中国的龙哥,一夜富贵并非好事,中国人没必要涉足这滩浑水,中国足球在亚洲只是“偏房”,别人持刀,你只是鱼肉,不知何时就会被切,“偏房”扶正,半生不熟,仓促上阵,队伍难带,而且亚足联并非净土,几个邻居都摆不平,况且中国足球那些曾带队伍的人如今还在监狱里,加上成绩不佳,哪有话语权,凭什么当班长,又怎能服人?

国际足联进行的改选这场大戏已经结束,足联的官员们好似在胡同里打架的孩童,各自都回家吃饭去了,等吃饱之后,又再次出来,重新划分各个阵营,然后继续争斗!

音乐的力量——评张铁志《时代的噪音》

聊书斋 · 潘启雯

《地下乡愁蓝调》的作者、台岛作家马世芳形容张铁志是“冷静的研究者、热情的歌迷”,这似乎是对张铁志“多重身份”最贴切的概括与描述。张铁志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候选人,他主攻政治经济学,两岸文艺青年对他的认知、熟悉以及喜爱,源于他的音乐评论 。

早在2004年,张铁志在台岛出版了第一本著作《声音与愤怒》,这本书“颠覆”了人们对音乐评论的刻板印象,也“颠覆”了人们对音乐评论的认识,它巧妙地把目光对准了音乐与社会运动的关系。2010年,距离之前过去了六年,张铁志带着他的第二本音乐评论作品《时代的噪音》出现了,这本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0年10月出版第1版,他在书中对之前关注的摇滚乐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张铁志认为,时代在变化,但是“摇滚乐中反抗的力量从来没有削弱过” 。

《时代的噪音》深入审视了从20世纪至今西方重要的“抗议歌手”群英谱,探索来自民间的“抵抗之声”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关联,探讨音乐究竟怎样能够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本书还从音乐的侧面刻画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反抗史”,包括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与工运的早期阶段,30至40年代的左翼运动,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60年代的反战运动和民权运动,70至80年代的经济转型和里根的新自由主义,以及90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等等。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声音与愤怒》比较侧重于记录音乐介入社会的事件史。《时代的噪音》则是书写人的故事,讨论那些音乐人的创作如何反思时代,讨论那些音乐人的创作如何面临与商业体制的挣扎等。张铁志试图更完整地呈现出“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微妙联系。《时代的噪音》有一个最大特色,那就是把“抗争”与“艺术”融合在一起,还把“政治学”与“摇滚乐”融合在一起。大家都知道,摇滚乐和特定时代是有关系的。现代摇滚乐和青年文化反叛运动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1960年代的美国文化(像约翰·列侬、平克·弗洛伊德的摇滚乐与“垮掉的一代”的艺术和嬉皮士运动)就证明了这一点 。

在张铁志看来,整个20世纪,摇滚乐的命运始终和“抗争”相连,20世纪初有工运歌手乔·希尔,20世纪末有反对独裁统治的巡回演唱会,有“唱人民的歌,为人民歌唱”的伍迪·格斯里,有“像一块滚石”的鲍勃·迪伦,有“掀起白色暴动的朋克”冲击乐队,有“用音乐杀死资本主义”的比利·布雷格,有“永不妥协的民歌之后”琼·贝茨,还有“相信民众力量的诗歌摇滚”帕蒂·史密斯,这些歌手在一个世纪里,历经无数全人类共同的大事件 。无数音乐人用歌声反抗一切不合理社会现象,这些歌声完成了世界文化与历史的切片。

“音乐能够改变社会吗”,这是《时代的噪音》想要关注的核心话题。“音乐能够改变社会吗”,这也是《时代的噪音》想要探讨的核心话题。摇滚乐的精神里一直存在一种反叛的力量。摇滚乐的精神里一直存在一种不满的力量。摇滚歌手崔健也讲过,“摇滚乐必须要以愤怒为基础”但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生活在一个“愚乐”的世界里,理想变成了实用主义的生存观,他们从仰望星空的理想掉入脚踏实地的现实,信念与价值发生了转变,他们只能把这种反叛与不满变成一种“空洞”的姿态,崔健、左小祖咒、周云蓬都曾发出过“抵抗之声”,但这些不能被称作“抗议歌声”。作者表示,民歌之父伍迪·格斯里在吉他上写下“这把吉他会杀死法西斯”,当时,没有人比他更坚信音乐的力量。然而,在斯普林斯汀身上,在琼·贝茨身上,在冲击乐队身上,甚至在U2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巨星地位、商业体制与抗议信念存在矛盾和纠结,存在退让和妥协。在乔·希尔、西格、黑人民权歌手以及U2的实践当中,摇滚者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背叛”或者“自我裂变”的情况,他们纷纷放下武器“从良”……,可是,音乐从来没有失去过力量,也从来没有失去追求美好世界的理想,许多音乐人把“一首歌可以改变世界”当作信念,这才是音乐最为伟大的魅力。

瞬间 focus ·交响乐·学生

反叛者世界杯_反叛者组织_反叛者书

反叛者书_反叛者世界杯_反叛者组织

6月1日晚上,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一场交响音乐会,演奏者是中关村二小和北京市第八中学乐团。上半场,中关村二小演奏了中国经典音乐作品,比如《红色娘子军》等。下半场,八中乐团演奏了西方经典古典音乐作品,像《卡门》组曲等。值得骄傲的是,乐团在刘璐老师的指导下,演奏了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难度最大的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学生们在小号与圆号的极限音区进行演奏,他们凭借专业素养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全力投入演绎,这是中国演奏该曲目最为年轻的乐团,在沸腾的音乐声里,舞台上、观众席上,家长和孩子们暂且忘却了繁重的考试,尽情享受着音乐人生。

赵红英/图 桐彤/文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城里城外 · 素馨

又是一年端午时节,阳光温暖。然而我的手机里,不会收到友人发来的祝福短信,内容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粽子散发着香气,香气弥漫在厨房;艾叶也散发着香气,香气充满了厅堂……,这是端午节才会有的气息,只会在地球另一端的大地上飘荡,地球的另一端是我的故土,地球的另一端有我的亲人朋友,地球的另一端牵着我淡淡的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在北方边陲小镇里,在我儿时家里的水泥地上,铺开了几层废报纸。有两只低矮的小板凳,我坐在这头,母亲坐在那头。中间摆着一些东西,有已经泡软了的竹叶,有一盆在水中白得发亮的糯米,有一碗在调过的酱油汁里浸着的鲜猪肉,有一盆掺在一起的糯米和半熟的红豆,还有一只盛着包好了的粽子的大锅。麻利的母亲灵巧地包着粽子,我手腕上晃动着五彩线,准确地为母亲递上扎粽子的线绳,白米粽子不加其他馅料,要用白色线来扎,鲜肉粽要搭配一根棕色的线来扎,红豆粽要搭配一条红色的线来扎。

几年前,我带着女儿回浙江诸暨乡下,要为祖父祖母上坟。当时恰值端午节前,我人还没到许仙骗白娘子喝下雄黄酒的杭州,母亲的电话就已经到了。我的小婶按照母亲的托付,煮好了结结实实的红豆粽子等我。啊,真的很好吃,小婶包的粽子和母亲包的粽子有着说不清的不同滋味,父亲小时候吃祖母包的粽子也是这个味道吧?母亲用心学会颇有难度、令人自豪的浙江嘉兴粽子,是为了解父亲的乡愁。那个时代长辈的爱情实在且有精神。离开浙江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绍兴人家早早挂上艾草,艾草的清气在那一刻永远种在了我这个在北方长大的人的鼻翼里。

中学时,看过一部名为《屈原》的电影,剧中婵娟弹唱了一首《橘颂》,三十年后,仍能完整唱下来,不差一个音,不忘一句词。“……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在地球另一端北美的家中,我哼唱给女儿听。女儿在这一边,我在那一边,在中间地板上铺开的中文报纸与英文报纸上,呈现出和三十多年前东北小屋水泥地上完全相同的种种事物:有已经泡软的竹叶,有一盆在水中白得发亮的糯米,还有一只盛着包好粽子的大锅。过一会儿,我的厨房里也会弥漫着竹叶的清香。然而,窗外已不是母亲的小菜园了。

此刻,绍兴古街青石路旁,是否家家都已遍插艾草?诸暨乡下父亲出生的老屋旁,小孩子手腕上是否已绕上美丽的五彩丝线?杭州西子湖畔的空气中,是否已弥漫着雄黄酒的异香?汨罗江上,是否已锣鼓喧天、龙舟似箭?东北老家的小板凳上,是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旅美华人)

站在十字路口的上海人

说微知著story · 俞天白

说到上海市民时时处处抓机遇的性格特征,不禁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件尴尬事,还会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上海人正处于文明建设的十字路口。

这就是抢购食盐的风潮。日本地震与海啸致使福岛核电站核能源泄漏,处于灾区的日本民众未抢购食品和食盐,然而上海人却慌乱起来,所有食品店门口排起了长队,超市门口也排起了长队抢购食盐,有些人一次购买数十包,甚至整箱整箱地买,一些不法商家见利忘义,趁机哄抬价格,原本售价仅一二元一包的食盐,竟狂涨到五元、十元乃至数十元,那些随时在马路上寻找机会的市民,自然不会错过这一刻,赶忙参与其中,共同演绎出一场“见盐(钱)眼开”的闹剧,其荒唐的样子,实在让人“无盐(言)”可说,“无盐(颜)”以对!有网友在网上大声疾呼,称没有生活常识,没有科普知识,没有社会认同,没有国家依赖,没有国家信任。还说日本要打败中国,已无需出动军队,只要制造一个让人恐慌的谣言就行。最后质问中国何以脆弱如斯!

我同意这几个“没有”,但我更加在意这位网友痛心的叩问,那就是,中国为什么会如此脆弱 !

这是令人警醒的问题!然而,他们询问的对象是“中国”,并非仅仅局限于上海。但我认为,问题的严重性恰恰在于上海被等同于中国。在关键节点上,上海的表现硬是将自身降至全国一般的水准。这里所说的水准,指的是文化水平。可以讲,此次抢购食盐的风潮,是中国人长久以来“有知识没文化”的一次集中大暴露。

我在这里所说的文化,有泛指的意味,涵盖一些识字和科普知识等基础性认知,更指代社会人的一种文明,一种情怀,一种风尚,一种气度,一种眼光,一种气质,一种行为规范,一种生活方式等。以这次抢盐为例 。核辐射发生后,人类有摄入放射性碘的可能,放射性碘会集中在甲状腺内,致使这个器官受到较大剂量照射,此时服用稳定性碘,可减少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碘化钾属于稳定性碘,它能使甲状腺内的碘饱和,进而阻止放射性碘被摄入。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盐中含有较多作为稳定性碘的碘化钾。国人在相当专业水平的知识驱动下,不顾一切地抢购食盐,目的是保证一家平安,不在灾难中倒下。当然,包括不法商人在内的小部分人,是不愿错过发灾难财的机会,想要大捞一票。也不否认相当一部分人仅仅是跟风。但不管是主动还是跟风,都是利用“知识”在这个世界上制造了最新、最荒唐、最可笑的一例不文明纪录。

这种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时常与我们相遇,普通百姓会遇到,企业高管会遇到,政府某些部门的负责人也会遇到。他们不明白,知识并不等同于文化,知识也不一定会带来文明和社会进步。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知识必须转化为文化。若不达成这一转变,知识会变成破坏文明、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力量,知识越丰富新颖,对社会的危害就越严重且越防不胜防。这类事例,古今中外记载不断。而实现这一转变,引领风气之先的上海,应与城市硬件的提升同步。然而,此次事件,却令人失望了。

这失望使我发现,上海的发展处在了时代的十字路口,一边是滚滚而来的当代世界文明,是甘愿随泰坦尼克号从容沉没的体现当代文明的绅士风度、真正贵族精神,另一边是来自穷乡僻壤带着一夜暴富憧憬的淘金客们被扭曲的人性。希望借助上海固有的文化积淀,借助上海独特的文化地位,选准方向,帮助市民,引导市民,及时将知识转化为适合当代潮流的文明行为,转化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转化为一种关爱世界、关爱他人的情怀,转化为一种气度,转化为一种眼光,转化为一种行为规范,转化为一种生活方式。要知道,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这已经成了当代世界的共识。这种软实力的威力,具有超越飞机大炮与核武器的力量。

我相信,上海能够跨越十字路口,继续开一代风气之先。

附件下载:

4-2.jpg

下一篇: CBA未来五年竞赛方案大调整赛制延长、季后赛席位增加
上一篇: NBA篮球2K13官方版真实赛场体验多方面全面升级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