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游热度攀升引热议,山东省消协提示避伪研学陷阱
近期,研学旅游的受欢迎程度不断上升,然而,“研学变身为打卡游”以及“月收入一万不足以支持孩子研学七天”等话题亦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些问题揭示了研学旅游在价格上存在虚高、产品与宣传不符、研学内容不足等问题。随着暑假的临近,研学旅游市场再度迎来了消费的高峰。近期,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发布了一则提醒,从五个不同角度为消费者提供建议,旨在帮助消费者选择优质的研学产品,以规避“伪研学”的陷阱。
在选择研学旅游机构时,务必严格审查其资质,警惕“黑机构”的潜在风险。目前,市场上的研学旅游组织主体众多,包括旅行社、教育机构以及培训机构等。消费者在挑选时,应仔细核实其行业资质,例如营业执照、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等,切勿选择那些无合法资质的机构。需特别留意,教育机构或培训机构若未获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资质,必须委托拥有相应资质的旅行社来组织研学旅行,否则将面临违规操作的潜在风险。消费者在查验相关证件之余,亦能访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而查阅该机构的注册资料、异常运营状况等内容,以此验证其经营主体的合法性。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途径,搜集并了解公众对机构活动组织及服务质量的评价,从而对机构的信誉进行全面评估。
二是签订合同要深研细审条款。合同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至关重要,消费者朋友们需特别留意那些与自身权益紧密相关的重要条款,特别是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服务内容需详细列出每日行程安排、住宿和餐饮的标准、师资力量的配置等;其次,相关费用的具体明细应当逐一列出,包括但不限于课程费、住宿费、交通费等,同时要警惕诸如“综合服务费”等含糊不清的表述;再者,退费规则必须明确,包括机构取消活动、不可抗力等情况下的退费比例和具体时限;最后,安全责任条款需清晰界定双方的权利与责任,并明确人身和财产损失的具体赔偿细节。口头承诺切莫轻信,务必将相关约定详尽记录于合同条款,并以书面形式呈现,双方需亲自签字确认,以确保在日后发生争议时能够有凭有据。
三是关于课程评价,必须抵制那些内容空洞的“水课”。课程规划构成了研学旅行产品的核心价值。在报名之前,家长有权要求教育机构出示详尽的课程计划,这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时分配、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等。特别要关注课程设计是否与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相匹配,以及是否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研学旅游的指导人员专业素养的高低,会显著影响教学成果。家长可以通过考察他们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职业资格等详细信息,来评估指导人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这样做可以确保课程由专业人士精心设计并指导,防止孩子陷入只是匆匆浏览、毫无收获的研学体验。
四是关于安全保障,需从多个维度严格防控潜在风险。在研学旅游消费中,安全构成了最基本的保障底线。在保险方面,需考察机构是否专为研学旅游活动制定了相应的保险计划,并明确其包含的保险种类、赔偿范围及限制条件;同时,对于交通、住宿和餐饮等环节,要了解机构是否对合作伙伴进行了资质审核和安全评估,以及相关场所是否拥有卫生许可证和消防设施等必要条件。此外,还需掌握该机构应对人员失踪、突发病症、自然灾害等紧急状况的应急处理方案,以保障研学旅行期间游客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五点要求是理性消费,避免陷入消费陷阱。家长在看到研学旅游的广告时,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诸如“限时优惠”、“独家资源”等诱惑性的营销手段保持警惕,对于“名校游”、“专家授课”等宣传内容,应要求相关机构提供详实的合作协议和师资证明等证明材料。同时,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学习兴趣、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挑选出真正符合孩子需求的研学旅游项目,避免盲目追求高价或热门产品。
研学旅游过程中,游客需妥善保存相关票据、协议、宣传资料及与商家交流的记录等证据。一旦出现消费争议,应首先尝试与商家协商解决。若协商无果,可拨打12345客服热线,或利用全国消协推出的智慧315微信小程序进行投诉,依法捍卫个人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