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陈胜利:16岁参军历经多场战争,改名背后故事令人动容
陈胜利近照。本报记者 王昊男摄
青年时期的陈胜利。受访者供图
老兵陈胜利16岁参军,因抗战改名“胜利”
“参加游击队,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时空对话)
抗战老兵陈胜利原名不叫“胜利”,是因为抗战改的名。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记者有幸遇见了历经沙场、年逾百岁的陈胜利老先生。提及参军的日子、入党的时刻、牺牲的战友以及战斗中的点点滴滴,这些过往的回忆,他至今仍记忆深刻。
陈胜利,本名陈生粒,1922年8月诞生于河北省望都县东高昌村,1938年1月投身军旅,1944年2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屡建奇功。在军队生涯中,他先后担任文化教员、政治指导员等职务。至1982年12月,陈胜利正式离休。
为什么参加游击队?
“战火烧到了家门口,誓死不当亡国奴”
陈胜利回想起往昔,提及家境贫寒,他两岁时父亲便离世,12岁便开始在地主家做长工。他感慨道,那时生活艰辛,每日以糠菜为食,只要能挨过饥饿便已足够。
1937年农历八月十四日,这个日子在陈胜利的记忆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记。那天,正值他与表兄约定一同前往大集的日子,然而天空中突然传来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是陈胜利以及他的乡亲们首次目睹了日本鬼子的轰炸机在空中肆虐。
炸弹接连不断爆炸,四周遍布着尸体和残肢,哭声和呼喊声此起彼伏。那个集市变成了人间炼狱,侥幸逃脱的陈胜利后来得知,那里共造成了百余人丧生。
回到村中,陈胜利整夜未曾合眼。翌日破晓时分,屋外便响起了嘈杂的呼喊声:“日本人到了!日本人到了!”
日军行径如同野兽,遇物便夺,遇屋便焚,遇女便施暴。陈胜利拳头紧握。
恐惧被仇恨所克服,少年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陈胜利回忆道:“那时我们不再感到害怕,心中只想着要杀死敌人,为仇恨报仇。”
不久之后,有一支队伍进入了村庄,然而村民们纷纷紧闭家门。“那个时期,各种武装力量混杂在一起,一旦遇到士兵,普通百姓都会感到恐惧。”陈胜利回忆道,“而这支队伍却截然不同,他们不仅不去打扰民众,还会帮忙挑水做活,并且宣称要带领大家抵抗侵略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八路军。”
村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消息,许多年轻人纷纷踊跃报名参军。陈胜利感叹自己年纪尚轻且身形瘦弱,担心队伍不会接纳他。但他内心坚定,默默下定决心,“要是真的不被录取,我就赖着不离开,这个兵我是铁了心要当的。”
1938年1月,年仅16岁的陈胜利光荣地加入了游击队行列。“咱们八路军装备不足,只给了我一把刀和4枚手榴弹。”陈胜利一边比划,一边说道。尽管武器装备简陋,但他内心却充满了喜悦,“终于有机会和日本人正面交锋了。战火已经蔓延到我们的家门口,我誓死不当亡国奴。”
地雷战效果咋样?
“大道上埋、小道上埋,炸得来‘扫荡’的日寇晕头转向”
那时的弹药,其珍贵程度胜过黄金。陈胜利所隶属的游击队,驻扎在河北省唐县的一个村落中,他们总共拥有三十几支枪械,每支枪配备二三十发弹药。队伍中有一条非正式的规矩,即每消耗五发弹药,便需缴获一支日军的枪支。而弹壳则必须收集起来,凭借这些弹壳才能换取新的弹药。
敌军占领了县城,他们装备齐全,从飞机到大炮无所不有。相较之下,我们的游击队在武器上明显处于劣势,一旦交战,必定会遭受损失。
陈胜利回忆道,我们与村民们携手,共同进行了地雷战和地道战的斗争。那些地道设计得十分巧妙,猪圈、磨盘、马棚都巧妙地成为了地道的入口。它们既能起到防御作用,又能排水排烟,家家户户都能通行,村落之间也得以相连。
地雷种类繁多,有的是用山上采集的石头制成的“石雷”,有的是在铁匠铺锻造的“铁雷”。无论是宽阔的大道还是狭窄的小径,埋设的地雷都能让敌人陷入混乱,让那些前来“扫荡”的日军晕头转向。陈胜利情绪愈发激动,声音也越来越大,“每当鬼子进入村庄,他们都必须承受损失。”
1941年1月,陈胜利对那场战斗印象尤为深刻。那时,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城工部与游击队同驻一村,陈胜利和他的战友们肩负着一项至关重要的职责——确保安全。某天拂晓,300余名日军悄然将村庄团团围住。经过一番激战,游击队最终撤入地道之中。
陈胜利讲述道,战前两天降下了大雪,起初,地道的通风口被积雪覆盖,随着雪融化,日军察觉到了漏洞。他们先是向地道内灌水,随后又从地表向下挖掘,如此反复数小时,地道似乎即将被彻底挖穿。
众人将手榴弹的拉环系于指尖,做好了奋勇冲出的准备,誓与敌人决一死战。突然,一声枪响划破寂静,战友成功击倒了洞口守卫的日军士兵。陈胜利及其战友们立刻从地道中涌出,对敌人发起了突袭,令敌军措手不及。就在此时,八路军骑兵连的援军及时赶到,内外夹击之下,击毙了三十余名日军,其余则落荒而逃。
我们的同志中也有不少英勇捐躯,然而我们成功击退了入侵之敌。陈胜利喝了一口水,紧握拳头挥动,“投身游击战,我们便已做好了随时献身的心理准备。”
会经常想起战友吗?
“他们是英雄,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英雄”
除了武器弹药,抗战期间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那就是粮食。
当年粮食产量较低,民众需自食其力,并分出一部分供应军队,务必确保不被敌人夺走。陈胜利曾参与过两次保卫粮食的战斗,每当提及此事,他仿佛置身于那段往事之中。
1942年麦收前夕,他们与几位同伴完成任务归来,途经北罗镇村外时,遭遇了一支正在抢夺粮食的日伪军队。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采取伏击战术,以阻止敌人进入村庄。
陈胜利回忆说,当时我们隐蔽在村口那间破败的土屋中,约定等敌人靠近再进行反击,务必珍惜每一颗子弹。战斗来得突然,走在队伍前面的几名伪军很快便倒在了地上。然而,在双方交火之后,敌人察觉到我们人数不多,于是便像扇子一样向我们所在的房屋包围过来。
众人决定绕至敌军后方,边绕行边投掷手榴弹。枪声此起彼伏,惊醒了村中的八路军战士,他们迅速集结,大部队随即抵达。战斗取得胜利后,大队长马卫华拍了拍陈生粒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生粒啊,从今往后你就叫胜利。只要有你在,胜利就与我们同在。”自此,陈生粒更名为陈胜利,这个名字从此沿用至今。
那年的秋季,一场激战让陈胜利记忆深刻。在唐县城南,300余位八路军战士埋伏以待,静候敌人前来抢粮。“我们藏在草丛中,被蚊子叮得浑身发痒,却无人动弹。”陈胜利回忆道,大约是天将破晓之际,200多名日伪军误入圈套,“枪声一响,敌人顿时慌乱不堪,我军击毙敌人80余众,生擒17名。”
清理战场之际,敌人突然从后方包围而来。队伍面临前后夹击,只得选择分头突围。陈胜利体力不支,眼见路旁有个土坑,便毫不犹豫地跳了进去,用周围的草丛作为掩护,隐藏起来。
八位英勇的战友不幸被敌人用铁丝穿透手掌,彼此相连,被押解回县城。陈胜利眼中含泪,“次日,他们在县城遭受了公开的羞辱,最终惨遭敌人残酷的杀害。”
谈及此事,老人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他们堪称英雄,是我们永世难忘的英勇之士。”陈胜利感慨道,“我们必须确保后代铭记,我们的同胞曾遭受过磨难,要将那伟大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